敖汉旗化解乡村债务加快农村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旗,全旗有15个乡镇(乡镇机构改革前30个),225个行政村(改革前318个),60万人口。截至2002年,乡级负债近1.3亿元,村级负债近1.5亿元,财政更是捉襟见肘,2001年全旗财政收入只有5373万元,仅旗乡两级欠发干部和教师工资近1.2亿元。几年来,通过准确认识和把握旗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以群众增收和财政增收为根本目标,突出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建设,大办工业,打造强乡强镇,强力促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了旗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农业经济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生态建设由生态效益主导型向经济效益主导型的三个转变,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乡村债务化解工作。2002年以来,三次制定化解债务方案,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全旗乡级债务已化解近48%,村级债务已化解近46%。在上级的支持下,除全部补发了旗级欠发工资外,旗乡两级财政投入530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乡镇欠发工资形成的债务。目前全旗已有近30%的乡镇和近35%的村实现了无债务。
一、用灵活的思维和方法推动乡村债务化解
一是清算核销化债。认真开展债务清理,逐笔核实债务,对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侵占集体资产、收入不入账和重报、虚报支出等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清退,挤掉债务水分。债权单位已经撤销,不存在或者债权人主动放弃追索的债务,应按规定程序予以撤销。
二是清收债权化债。对单位和干部职工拖欠乡村集体款项、乡村企业承包款等加大清收力度。同时,积极稳妥地做好税费尾欠的清收工作。要对农户税费尾欠进行核实、归类、登记,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核销;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确无完税能力的贫困农户,履行法定程序予以减免;对确有偿还能力,但仍无理拒缴的,进行说服教育,并辅之必要的法律手段,依法清收。
三是盘活资产化债。对乡村企业、基地、闲置房产、小型水利设施和机动地、林地、“四荒”等资产资源,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等法定程序,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综合开发利用,盘活存量资产。
四是降息免息化债。乡村集体所欠的高息借款,按规定调低利率,本息剥离,不计复利,重新换据,分期偿还。以往已付息的高息部分,应抵冲本金。对既不重新办理借据,也不退息的个人,应制定相应政策强行减本下帐;对乡村借款实行先还后付息;对债权人自愿放弃借款利息的,优先安排偿还本金。
五是划转债务化债。对以乡村集体名义为企业的借款形成的债务,将相关债务直接落实到企业。企业已合并、转制的,债务应随之划转,或从租赁收入中划转偿还;对挂靠乡村集体的民营企业,应与其脱钩,其债权债务由民营企业承担处理;企业已倒闭而形成呆死账,按政策申请核销,或先行挂帐。
六是结对抵冲化债。对乡村集体、乡村干部、农户、企业、金融部门等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三角债、多角债,要通过沟通协调,在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自愿协商,结对重组,将乡村集体从债务链中解脱出来。
二、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乡村债务的化解和防范
一是调节政府事权财权。政府转变职能,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再参与或干预兴办企业,不再给乡村组织下达招商办企业等硬性经济任务指标。重新划分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上的供给责任。把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全国性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从乡村两级收归上级政府,尤其是要强化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供给责任。兴办公益事业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举债搞建设。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胆选拔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入乡村班子,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严格规范决策程序,特别是乡村重大决策、投资建设项目等,坚决实行“一事一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三是切实减轻乡村负担。明令禁止向乡村集体摊派,禁止一切向乡村乱收费和转嫁负担的行为。
四是深入推行减员节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超编人员,严格控制村组干部的职数。巩固撤乡并镇成果,积极开展撤村并组工作,推行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和村干部兼任村民组长。规范村组干部报酬,减少乡村管理费用。
五是强化乡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管村用”管理模式,完善理财机制,严把资产处置关、支出审批关、财务公开关,民主理财,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实行乡镇财务预决算制度,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
六是强化干部化解债务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把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实绩目标考核中,树立“减负就是增收、化债也是政绩”的观念,真正把化解乡村债务提到工作日程上来。
临邑县农民念活
“股份制”农业经
近几年,在山东省临邑县临盘街道,以“股份农田”、“专业合作社”等为标志的特色“股份制”农业正悄然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道路。
一、“股份农田”惠及农民
近年来,临盘街道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全街道农村每年劳务输出规模都在2000人左右。由于一拨又一拨农民“洗脚上田”,一批搞经营的农户和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以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股份,全权委托给亲邻代耕代种或将田地出租给一些种田大户,而只在年底参与“分红”。如小马家村的马修岭在临盘大市场的韩国街开了一家肉铺,自1998年开业以来生意红火。去年他把土地承包给了同村村民马修武,年底一结算,4亩地分得了2400元。目前,全街道像马修岭一样参与“股份农田”分红的农民达2000余户,参与流转的土地有近万亩,分红收入达500余万元。
二、“股份合作”拓宽致富路
2006年5月,小马家村的马传利四兄弟合伙买了一台收割机,在管理和经营上他们把股份制引入其中,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分红,“蛋糕”逐渐做大,如今马家兄弟的农机资产已达百万元,成为临盘街道有名的农机大户。2006年底,马氏兄弟仅收割机一项分红就达2万余元。
如今,像这样的“农机互助”形式的“股份合作组织”在临盘已经遍布60多个村庄。
三、“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同发财
成立于1997年的临盘鱼鸭混养合作社,现已发展成为覆盖全街道111个行政村,拥有52个分会、36个鱼鸭混养小区的大型综合性养殖合作社。该合作社每年向社员提供次粉8万吨,麦秸500万公斤;平均每年组织销售鸭蛋2万吨,鲜鱼0.8万吨;社员增收960万元。为搞好产品销售,合作社又在临盘街道办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万元,建起了集交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临盘禽蛋批发大市场。同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还发展起饲料加工、面粉厂、烤蛋厂等36个相关企业,带动起饲料、次粉、麦秸运输等专业户200户。
目前,全街道已注册成立特色养殖合作社、奶牛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等42家,培育农村经纪人560人,入社农户1420户,大大加快了农民的增收步伐。
渭源县“铁杆庄稼”喜获丰收
甘肃省渭源县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就业、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确保把全县劳务产业培育成吃在外、省在家、挣了钱、养了家、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实现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截至目前,渭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5.9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7亿元。
一、领导重视,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为了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渭源县劳动力培训输转协调委员会”,并加强了县劳务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力量,各乡镇成立了劳务工作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全县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工作联络员。二是加强了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畅通信息,夯实了劳务工作基础。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以农户为单位,对适龄劳动力逐个入户登记,建立劳动力台帐,详细记录了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