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清洁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2007-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07年17期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关注生产的源头,还要求我们积极关注生活的源头,在广大市民中倡导清洁生活,尽快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不仅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苏州这座资源稀缺型城市进一步发展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当前,苏州的发展已进入到巩固小康成果、提高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最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指导苏州工作时都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清洁生产与清洁生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突出当前工作重点,明确今后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清洁生产和清洁生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核心是要实现清洁发展,这不仅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坚持了“立足于快、服从于好、着眼于新、致力于本”的原则,出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四大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蓝天工程”和“绿色苏州生态修复和重建工程”,经济社会正加快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不仅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反差较大,总体上,苏州GDP的人均水平和每平方公里产出都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环境质量方面的差距却十分明显,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上升的势头尚未有效遏制,水环境状况尚未根本改善,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赤字”状态。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环境质量下降并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应该承认,我们过去较多强调发展的“低成本”,因而较少甚至没有计算环境破坏的代价,环境的投入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缩小了,这种环境成本“忽略不计”的经济发展方式,实质上是一种粗放的增长方式,不仅难以为继,而且最终我们还是要付出高昂代价。
  因此,保护环境、推进清洁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更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我们必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真正把环境质量纳入现代化指标体系。争取到2010年全市COD、氨氮等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削减8%,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削减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协调“两手抓”。坚持生产、生活一起抓,针对环境污染的新特点、新趋势,在有效削减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的同时,积极防治污水、垃圾等各类生活污染;城市与农村一起抓,要在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生态镇、生态村创建活动;预防与治理一起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努力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切实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三是切实保护水源水质。要大力实施畅流工程,全面理顺河网水系,全力推进长江、太湖、阳澄湖等重点水域的污染防治,加快构建大市范围饮用水管网一体化系统。四是加快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加紧集聚环保科技资源,集中力量组织开展环保减排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尤其要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生态修复、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实现突破。五是积极创新更具约束力和导向作用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致力形成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责任制、问责制、追究制,真正使环境保护成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环保者得益、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违法者受罚”的利益导向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着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环保投资格局;加紧研究探索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和排污权交易,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六是着力营造城乡居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法律法规,传播环保科普知识,提高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广泛开展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企业等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建立群众知情、参与机制,提高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公开曝光各类严重破坏和影响环境的违法行为,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公民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