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宇
报载,西方某国曾就《人民日报》上“铁人”王进喜的照片(衣着、云层、植被、钻井架高度等)推知我国第一口油田在东北,且估算其年产量。美国在军事打击阿富汗的行动中,中情局专门请地质专家对本,拉丹发表讲话的录像带进行研究,希望能从其背景中获取一些有效的信息。可见,时代要求我们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量的多寡,而是要求我们学会如何从纷至沓来的信息流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即有效的信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学会“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明确要求我们要学会利用和处理信息,它不仅是地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获取地理有效信息的前提
1、具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想在大量的信息中自如地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厚度作为铺垫,即要有足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地理基本技能。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越强。但是缺乏应有的地理“双基”,无异于缘木求鱼。如2001年高考文综试题第9--12题是根据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并告知海陆分布情况而进行的设问。倘若没有比较扎实的经纬网知识,没有对全球海陆分布大势的足够了解、没有重要区域在经纬网上确切位置概念:没有对典型国家区域特征和人类活动特征知识的牢固掌握,这四小题就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
2、具有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是很得要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会避免一些无效信息的干扰。从地理的视角来审视一切。
3、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要善于利用一些非地理的信息,通过学科间知识的迁移,为我所用。或者是在获取了某一方面的地理有效信息后,通过学科内知识的迁移,另作他用。这种能力即我们平时讲的活学活用。《考试说明》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用一般的原理来定性地解释地理现象和说明一些地理问题;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问题的能力;善于将原有的主干知识和新获得的地理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运用的能力。在考试中考查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就是考查学生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
4、有比较广泛的信息源
常见的地理信息源有:地图、图表、图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英特网等。
二、获取地理有效信息的途径
包含地理有效信息的收集和提取两个层面。
1、通过媒介收集地理有效信息
我们常形容一个知识广博的人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确实,地理科学所涉及的门类较广,包罗万象,它触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平时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看(听)广播电视,阅读报刊杂志,关心时事,并及时对其进行点评。有的地理老师专门在课前用3--5分钟时间请学生从地理角度对近日时事进行点评,效果很好。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Internet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信息的量和信息的更新速度是其它媒介无法比拟的,我们可通过Internet来收集有关的地理有效信息。
2、从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我们要训练如何在地图、图表、材料、示意图、图片、漫画等背景材料中提取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1)如何在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上的符号我称之为地图的语言。由地图的语言直观地表示出来的信息,叫显性信息;由显性信息经逻辑推理或合理猜想得到的信息,叫隐性信息。因此一张貌似简单的地图它所含有的信息量可能是惊人的。例如,在一幅台湾岛示意图上,可以读出该图的比例尺、台湾岛周围岛屿名称,海域名称、岛上河流分布、主要城市的分布、冬季风的来向,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这些都是通过阅读地图上语言而获得的显性信息。如果我们对这些信息细细分析一下,还可以得这样一些隐性的信息:①因为该岛屿东临太平洋,是否属于东亚岛弧链的部分(合理猜想)?若是,其成因应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出火山、硫磺等信息。②因北回归线横穿该岛,可以推出:岛屿南部为热带气候,而北部为温带(亚热带)气候。由此还推出本地的主要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类。③由岛上河流的走向和长度,至少可以推出二点:一是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由此还可推知,其人口及城市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二是河流所蕴藏的水力资源较为丰富。④由比例尺可量算基隆到福州、高雄到厦门的直线距离,若告知船(机)速。还可推算航行时间。⑤由冬季风的来向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面对这幅地图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量,如何判断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这要看具体的问题而灵活对待。如:台湾山脉分布在岛屿东侧还是西侧?这可根据河流走向判断。再问:它是怎么形成的?这要从板块理论人手。接着问:为什么它有天然植物园之称?这就要从北回归线经过、对流层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规律方面回答。又如:为什么要在冬季到台北去看雨?就要思考冬雨的成因。
事实上。这里涉及一个从地理的角度进行思维的问题,如位置决定气候(降水、热量),气候影响农业:地形影响河流的走向和流速,流速和水量决定水能;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可见,如果掌握了思维规律,有些地理问题就根本不需要背诵。
(2)如何在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图表是为反映某种地理现象(事物)特征或比较某类地理现象(事物)的差异而提供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图表的阅读能力也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判断特征、区别差异呢?
2001年高考文综第36题表中所列信息是五个省的人口、GDP、铁路长度、年均降水量和面积的比较数据。对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设问来分析、区别五省的地区差异:①计算各省人口密度,简要说明青海省人口密度低的原因。②计算各省人均GDP的值,分析各省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③为什么甘肃省的铁路长度列五省之首?青海为改变落后状况,“十五”期间将建成什么铁路线?④分析各省年均降水量存在差异的原因。
(3)如何在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实质上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性质与高考语文科技文章的阅读题有类似之处。如阅读下面材料:未能再循环的工业社会废物严重侵蚀着环境和人类健康。我们现在产生的二氧化碳、家庭污水和其它“无毒”废物的速度超过了自然循环能够吸收它们的速度。我们还正在越来越大量地排放着有毒的废物。它们正积聚在土壤、空气和水中。后果是,我们正在破坏着自然环境、我们的农业系统和人类的健康。在未来一些年里。污染的流行病学很可能会受到更大的重视。因此,学生们应该熟知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造成的后果以及为清除它们有待付出的代价。
对于阅读,首先要读懂,要领会文章主旨,要善于捕捉文中关键词。从这份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知识:污染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关系、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三种严重后果。同时,引发我们去思考目前政府力倡的“循环经济”。在具体题目的设问中。还可以涉及一些与文章有关的其它知识。
(4)如何在示意图(或图片、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
示意图(或图片、漫画)在中学的地理课本出现的量是相当大的,它不仅能增加课本的趣味性、为一些材料(论点)提供有力的佐证。而且可以直观地化解课文难点,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例如,说到日本,我们的脑海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张图片:近处是怒放的樱花,远处是美丽的富士山。那么,在这张平常的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地理信息呢?从富士山的山形看,是一个圆锥体,这是典型的盾型火山山体,平坦的山头是火山口的所在。另外,樱花开放是在3--4月,富士山顶为何会白雪皑皑?这就与对流层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有关。
可见,我们平时强化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注意搜集资料的针对性:二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时思维的灵活性——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在运用图表的显性信息时思维的发散与聚合、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知识的迁移;三要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经常做好摘记。这样,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就一定能准确把握和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