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强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温故知新,是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要使课堂提问有效就必须做到:明确提问的意义,克服提问误区;建立有效的提问机制;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面对全体学生,消除学生畏答心理,使课堂提问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机制;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温故知新。而目前许多教师,仅知道要在教学中提问学生,而不考虑如何有效提问,显然会使课堂教学僵化和低效。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下面谈几点初浅看法。
一、明确提问的意义,克服提问误区
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一位教育者都有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愿望。提问本身不是目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然为教学目标服务。(1)提问能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对所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2)提问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神,积极应用思维的技能去解决问题;(3)提问能保持教师的注意力,只通过讲授的方式去进行一堂课的教学,很容易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去重组教材和设计提问,常常假设学生能及时理解,很少有机会获知学生的错误认识;(4)提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即教师依赖提问使学生理解问题及相关的所有要素,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问题,使学生趋向于真正的理解。高效的提问要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目前,提问的误区主要表现有:(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2)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4)存在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生,多数学生作陪衬。(5)把提问当作批评、教育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的学生的手段等等。
二、有效的提问机制
课堂上的提问也应该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并不是指随意提一些问题,而是要求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措辞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更多的脑力活动。教师的注意力应多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的思维过程,而非问题的答案。如果提问的答案仅仅用“是”或“否”就可以表达,那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完全不动脑筋。在这一点意义上,我们的提问问题要注意两个条件:(1)答案的宽阔度,刚一起步的问题给予宽广的范围。学生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们在理解问题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一开始教师的提问范围较窄,这也许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师期望的智力活动,但其后果是它们经常使教师忽视学生现有的水平。(2)目的性。提问本身是教师期望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什么,尽管问题是开放的,也希望学生的回答具备“具体、正确和完整”的特质。有时教师的提问不能诱使学生寻求到答案,或学生的回答离教师期望太远,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的提问过程中来。提问的一方面是教师想引导学生做出特别的反应、回答或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师不想牵着学生走,以致使学生失去大量进行思考的机会。由于所有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有指向性,再开放的问题都不例外,故在高效的提问中,教师应寻求开放式问题与详细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间的平衡。
三、有效提问的做法
1、掌握难度。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人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2、控制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你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3、巧设坡度。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如下问题:若函数f(x)=lg(x2+ax+2)值域是R,求实数口的取值范围。可先补充这样两个问题:(1)f(x)=lg(x2+2x+2)的值域是什么?(2)f(x)=lg(x2+2x)的值域是什么?有了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简单了。巧设坡度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4、巧选角度。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如讲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单从概念角度出发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若从实际出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我们班有高个子的同学吗?请站起来。”学生犹豫不决,再问“没有高个子同学,那么请身高大于170cm的同学站起来”。这时有几位同学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这时学生对“确定性”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这种提问的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5、创激亮度。所谓创激亮度就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进发。这样的提问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6、增强跨度。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益的、到位的提问,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是“徒劳的提问”。有效的提问的方式不同于以上几种,还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和完善。
四、用提问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规律,知识的掌握包括①辨别发现:②比较联系:③解释综合;④应用实践;⑤整合小结(评价)这五个过程,这也是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第一步要求训练学生寻找重要的相关性信息,挖掘知识内涵,要避免叫学生注意细节和关注概念词汇本身;第二步是让学生建立各信息要素之间的联系。理解它们在同一个内容主体中互相联系的不同方式,应注意避免主动替学生解决;第三步是通过对知识的各组成部分的分析,懂得怎样将它们合成,不要急于提示学习内容的结果,必须保持范围的全开放性;第四步则相反,使学生在看到问题的全貌情况下,再进行拆分。前四步中的提问必须确保诱发学生产生的智力活动是正在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所要求的,即要限制提“综合先前知识”和“与其他章节相联系”的问题。由于教师会自觉地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所以提问就可能经常超越即时内容的限制。如果学生偶然独立地建立了一个跨章节或学科的联系,却不应打击这种思维,而应该让他保留那些思想,因为没有人能够“关闭”旧知识。不受内容限制的问题能够也应该由教师来问,但关键在于什么时候问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这是一个过程和时间问题。第五步的提问的综合质量或层次就应该最高了,甚至不再受内容的限制,以期完成新学知识的建构。新旧知识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J],中学数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