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古玩造假内幕

2007-12-24 00:00:00
今日文摘 2007年6期


  近日,一位收藏爱好者背着一麻袋宋、明时期的瓷器、字画等“箱底货”上北京找专家鉴定真伪,结果这些东西均被专家否定。专家说,看了几本文物书就自认为是“高手”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最容易上当。
  
  古瓷:竟造出3000年前“唐三彩”
  
  据北京潘家园一位业内人员透露,目前市场上50%的瓷器是赝品,另外20%是补货(即用特殊技术将瓷器碎片修补而成),只有30%才是真正的“好货”,而“好货”中的精品比例更小。
  随着鉴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假货科技含量也“水涨船高”。例如,热释光技术是目前国际鉴定瓷器和陶器常用的科技手段,通过观察器物在射线作用下的不同热释光的光谱就可以断定文物的绝对年份。然而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贾文忠近期却遇到一件“颠覆历史”的“唐三彩”瓷马,经该方法鉴定,此器物竟为3000年前出品。后经调查,并非唐朝之前就出现了“唐三彩”,而是造假者发现使用X射线照射器物与热释光测年份之间存在定量关系,破解了高科技鉴定手段。这匹现代“唐三彩”瓷马只是被照射过头了而已。
  
  书画:凉茶熏出的“无价之宝”
  
  故宫博物院书画组前组长潘深亮介绍,近年来书画造假的逼真程度让专家也防不胜防,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仿造水平让专家们惊叹。照排复印、幻灯投影、墨刻水印等现代印刷手段被造假者广泛应用,有些印刷出来的书画几乎看不出油墨的痕迹,极为逼真。
  书画造假者还“开发”出大量耸人听闻的技术,如将字画挂在墙上,墙底放置一口装满王老吉凉茶的大锅,燃火熏煮,用凉茶蒸发的气体将字画熏黄,令宣纸和颜料松脆变质,加速陈化。也有造假者将真古画上不出名的作者的印章剜去,补上伪造的名人刻章鱼目混珠,或者将落款年限推前。有人看到书画被虫蚀食的痕迹就以为是真品无疑,其实,这很可能也是人为的。
  
  玉器:“技术升级”速度惊人
  
  现代的玉石经过酸液处理之后,用茶水或者机油浸泡,然后放在火上烤,可以掺入颜色,“模拟”真古玉因常年埋在地底而渗入的杂质和发生的天然肌理变色,即行话讲的“土浸”、“朱砂浸”、“铁浸”等。
  除了这类造假方法,更高明的手法是用古玉料造假。仿辽、金、元的和田古料赝品,一经售出可能获利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这是造假者仿造猖獗的“原动力”。
  目前国内文物市场还不够规范,过于浮躁。这不仅体现在古文物交易上,也包括现、当代艺术品市场。有的现、当代艺术家看到市场上自己在参加各种即兴活动、命题作文时留下的作品,觉得不满意,也会说是赝品。他们过多地介入商业活动,失去了艺术创作的心境,这让整个市场越来越浮躁了。
  
  (王珊珊荐自《科技发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