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和他的26个机器人孩子

2007-12-24 00:00:00
今日文摘 2007年8期


  提起机器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科幻片或者高科技;提起造机器人的人,人们肯定也会想到高级工程师或者科研人员。科学家造出机器人,这不新鲜,可是吴玉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学没毕业,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甚至连乘法都不会算,竟能用几块破铜烂铁鼓捣出26个机器人,这还真叫稀奇。
  吴玉禄造的机器人,乍一看像一群怪物,“他们”全是用铁丝、线圈、大小齿轮组成的,有大有小。虽然个个外表粗糙甚至有点丑陋,可是很实用、能干活。其中最复杂、最漂亮的一个有1米高,“长”着一张讨人喜欢的娃娃脸,还“穿”着小花裙子。“她”能用打火机给你点烟,能从茶几上拿茶壶给你倒水,能帮主人拧灯泡——老吴给“她”起名“超级吴老五”。像对待孩子一样,老吴为自己制造的每个机器人孩子都取了名字,依次是“吴老大”“吴老二”“吴老三”等等。这些机器人各有专长:老大能跳舞,老二会跳高,老三会爬墙……走得最快的是老四,“他”经常拉着吴玉禄去街上买菜。功能最多的是“超级吴老五”,“她”的身材很特别,一只独臂长在胸膛上,全身布满齿轮、电线和铁丝,瘦骨嶙峋,两只脚像两个蒲扇。据说,这家伙有8个电机和16路遥控,通过安装不同的机械手,可以完成10项不同的任务。
  制造机器人,老吴起初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几年前,他从电视里看到一个介绍机器人的节目,立即被迷上了,决定试一试。可造机器人首先要画图纸,吴玉禄心想:“我画不了正规的图纸,就画我自己能看懂的吧。”图纸有了,吴玉禄又到处去找材料。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废品收购站就成了吴玉禄常常光顾的地方。老吴造机器人从来没看过什么书,他说:“看也看不懂,那些公式什么的我弄不明白,更没钱去买参照品,全是凭自己琢磨。有时候来了灵感,就把整个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从头想到尾,弄得一宿也睡不着,第二天起来就动手干。刚开始造得也不太成功,造出来的机器人不会抬腿,只能拖着地走两步。后来摸到了窍门,造出来的机器人一般都能一次成功。”
  为了这股子爱捣鼓的劲儿,老吴也付出过惨重的代价。有一次,他制作了一个调压器,不料,晚上家里人都出去的时候,超高压引起了火灾,把家里的东西全烧光了,连房顶都塌了下来。现在老吴家里的房子是新盖的,到现在还为此欠着债。
  因为缺少资金,吴玉禄在家里造机器人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常常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不过,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吴玉禄最大的烦恼是,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有一次看一个说明书,其中有一个“2/5”的内容,吴玉禄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问了别人才知道,中间那一条斜杠是“除号”的意思。造机器人时,比例、尺寸、曲度、坡度等经常要用到一些计算,老吴不会算,只好自己反复用手工尝试,出了不少冤枉力。有时候实在不行,他就只好去问在学校当老师的亲戚。吴玉禄说:“如果我肚子里的墨水再多一点,造的机器人肯定比现在的好得多。”
  很多机器人制造方面的专家都说:“造机器人主要是靠程序和软件,吴玉禄用破铜烂铁造出能干活、能说话的机器人真是不可思议!”现在,吴玉禄凭着他的手艺在中央电视台做道具。“前一段时间科学院给我打电话,让我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去科学院工作呢!”吴玉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已经琢磨出门道了,下一步,我就造一个有四肢、有头脑,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陈思荐自《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