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品荣
亚洲国家貌似强劲实则脆弱的经济基础面,是孕育金融风暴的第一要因,危机归根结底是产品结构的问题
中国改革近30年中,世界经济最大的变数莫过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奇迹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亚洲混乱”。毫无疑问,这场危机给亚洲国家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两面性
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是亚洲国家加速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成功秘诀。亚洲国家实现经济起飞,自己缺少资金技术,也缺少有消费规模的市场。出口导向战略不仅解决了资金技术缺口,而且突破了自身市场规模的限制。因此,与拉美国家所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相比,出口导向战略在推动亚洲国家经济迅速起飞方面要成功得多。但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也是有风险的。由于“两头在外”,出口部门对外部市场的严重依赖,导致其发展受到外部市场波动的严重影响。如果外部市场的进口发生萎缩,那么,出口的增长就不能实现。我们看到,10年前,电子产品价格下跌所造成的出口收益减少,严重恶化了企业的经营条件,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尽管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仍然受益于出口的增长,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如果不启动国内市场,增长的限度很快就会表现出来。其实,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如果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由主要注重生产调整到生产消费并重的模式,那么,就可以使国内市场的潜力得到开发。像日本,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但是国内消费严重滞后,结果恢复经济还不得不靠增加出口,这不仅限制了自身经济的复苏,而且也夺走了其他国家的出口机会,延迟了其他国家经济回升的速度。
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是由于亚洲国家产业结构失衡所致。
危机在于产业结构失衡
先看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在日本,农业在衰退,面粉靠进口,大量加工制造业纷纷外迁,只剩下金融业和不动产,这使得大量资金转移到第三产业上,第一、第二产业随之衰落,日本的泡沫经济与之有关。这在经济学上称为“产业空心化”。同时,在日本的产业政策中,行政影响很大,政府对企业施加的作用太大。从短期看,这种积极的行政干预对经济的高速增长是有的;但从长期看,它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打破了均衡利益规律,使得各个产业部门不能协调发展,导致汽车等产业畸形发展。由于日本是靠大出大进发展起来的,每次全球经济衰退日本都深受影响。
东南亚国家亦然。金融体系十分脆弱,主要表现是银行因大量坏账缠身而惜贷,负债累累的公司得不到信贷无法起死回生,大量吸收短期资金,盲目用于地产投资,政府未能扩大内需,内需扩张滞后,经济必然依赖出口。泰国GDP对出口依存度竟达到了66%,一旦出口受阻,经济自然遭受打击。
归根结底是产品结构的问题
很多人把亚洲金融危机归结为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脆弱,应该说这是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亚洲国家貌似强劲实则脆弱的经济基础面,是孕育金融风暴的第一要因,危机归根结底是产品结构的问题。早些时候,亚洲国家产业发展的途径是首先日本将产业输出到“四小龙”,亚洲“四小龙”又输出到其它发展中国家,整个亚洲国家生产的产品雷同,没有互补性,无非是汽车、家电、纺织品。产品趋同的结果是还没有等到欧美产品进入时,亚洲各国已打拼得如火如荼。由于产品品质大同小异,结果自然是价格战,而价格的竞争又多为汇率变化所牵动,可以波及全部产品。于是,1985年的日元升值使日本遭重创,许多市场为“四小龙”占有;到1995年美元兑日元汇率反弹,日元实现贬值,外贸出口重新具有了优势,导致“四小龙”外贸出口年增幅从1995年的21%下降为1996年的4.8%,以韩国受挫最为严重,从32%的增幅降为4.1%;东盟四国的境遇也不好,马来西亚的出口在1995年还实现26%增幅,而1996年仅为4%,印度尼西亚从13%增幅降为8.8%,泰国更从25%降至0.1%。市场趋同(集中于美国、欧共体等发展中国家),产品相近(多是家电、纺织品、汽车),技术无大差别,这使得出口到欧美的亚洲产品成了“廉价货”的代名词。正是由于亚洲的产品做不到多样化,没有领先于世界的高科技产品,在创新的时代里显得落伍了——曾经是亚洲“领头羊”的日本,其高科技比美国落后10年,其它国家更可想而知了。
同时,日本忽视了自主技术开发和基础研究,独立自主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制约,使日本的技术缺乏发展的根底,处于科技开发后劲不足、难以顺畅组织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之中。
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趋同,管理模式不合理,经济危机自然随之袭来。为此,加快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经济发展中严重的依赖性,已经成为摆在亚洲国家面前的最大挑战。
为何美国没有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
为何美国的产品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因为其产业结构,已从生产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过渡到以智力、知识为基础的新型产业结构;美国经济已转而由技术和信息产业拉动经济,而不是过去那种投资拉动型。还在10年前,美国的信息产业就占其GDP的15%左右,超过了美国最大产业之一的汽车业;航空航天是美国的“掌上明珠”,15年前产业就超过了1000亿美元;生物技术已成为独立产业,主要应用于医药和农业,每年用于药品的研发费高达300亿美元。在全球生物产业2000家大企业中,美国占三分之二。这些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繁荣,使得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摆脱了传统工业产品及其服务所遭遇的供大于求、市场疲软的困境。当亚洲国家还在拼命生产电视机、电冰箱、DVD这些技术早已成熟、市场早已形成买方市场的产品时,美国却一枝独秀,营销信息产品、生物制药,产品卖得火,卖得独一无二。
因此,当亚洲国家还是传统的工业社会时,美国率先步入后工业化社会。它生产的不再是钢筋,不再是水泥,而是信息,而是基于知识的高科技。知识的普遍应用,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因为,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竭而且充满创新,使美国充满了创造力。这样,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使产业结构持续有力。在全球领先的行业中,美国一国就占了26个,使得美国经济持续有力。
当务之急是消除内在结构性缺陷
虽说我们庆幸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但经济结构在本质上是脆弱的。20世纪90年代中在东南亚出现的许多症状,正在中国出现:投资过度,流动性泛滥,外资涌入,股市狂热,楼市炽热,腐败成风,汇率机制缺乏弹性等。从深层次说,结构失衡,导致局部过热、局部过冷。这些失衡包括:城乡发展失衡、东部西部发展失衡,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失衡,高技术产品过少和中低档过多的失衡,对地方政府考评过分重视“政绩”与建立和谐社会保一方幸福的失衡等。
从经济学来说,靠资金、资源堆积起来的高增长,有着内在的结构性缺陷,很难长久持续。经济学家李斯特说的好,“有效率的系统的生产力组织是一国经济兴起的关键所在。后发展国家缺少的正是这种能够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生产力,也即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制度安排。” 如果内在的结构性缺陷解决的不好,中国将步日本后尘,出现日本经济的四大危机——贸易顺差、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慢性危机。
中国只有彻底改革,把未来建立在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层面上,以此作为基础实现产品多样化,继而扩大内需,亚洲金融危机的隐患才会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