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
“中国通”陆克文赢得了澳大利亚大选。在发表胜利演说时,他多次使用了“未来”、“明天”两个词,而演讲台上面则写着“新领导,新思想”。在他看来,澳大利亚人选择了未来,而他也将选择一条与前任有所不同的内政外交道路。
其实,早在胜选前,陆克文就开始勾勒起新的外交蓝图了。还是在今年4月,陆克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就专程探讨了中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将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三个国家在世界与地区安全领域所将分别扮演的角色。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曾担任过驻华外交官的陆克文,深知崛起对中国的意义,他特别指出的是,中国近代史是充满屈辱的历史,这段历史对形成中国人民以及中国近三代决策者们的世界观具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想要有一天重新站起来,在世界上取得其应有的位置。他理解并尊重中国的崛起。
与在竞选时就表示要改变与美国关系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相似,陆克文也很深入地考虑到中美澳三国关系的未来。陆克文对佐利克提出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概念深以为然,并希望美澳都能以此作为指导未来政策的主要框架,而这将意味着美澳两国尊重中国崛起的愿景,更智慧地应对中国的迅速发展。
耐人寻味的是,陆克文在美国侃侃而谈的,是美澳特别是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并且坦言,美澳两国在与对华关系上的挑战在于,一边要推动两国与中国的共同经济利益,一边要积极面对两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着的分歧。
陆克文的选择有着国内基础。陆克文在获选前就清醒地意识到,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必须在外交上采取理性的做法,并且尽可能地融入亚太经济,享受发展机遇。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陆克文在华盛顿大谈北京,只是为了堪培拉能够更从容地舒展飞翔的翅膀。
在中国问题上,陆克文更多地提到了鼓励和期待:鼓励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以及其他国际场所,尤其在朝鲜问题、伊朗问题与苏丹问题上,起更积极的作用;鼓励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从而加速中国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自由化;并期待中美澳三国能够共同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为了树立新的政治形象,优化外交资源,陆克文承诺要立即签署前任不肯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而这意味着,拒签《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只剩下孤独的美国。并且,陆克文也已明确表示将从伊拉克分阶段撤出军队。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会就此疏远美国,而是说明,陆克文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将会走更为理性和务实的外交道路。陆克文关心的,是美澳两国如何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始国在亚太地区重新恢复该组织的活力,是澳大利亚怎样更进一步融入亚太经济的发展潮流中,而他所选择的则是坚持澳大利亚的作为中间者的外交传统与风格,也就是说,通过鼓励、促进、中间调节等灵活方式开展外交,达成有利于澳大利亚长远发展的外交目标。
陆克文的理念得到了国内学界的赞许。此前,对于美日澳印联盟的构建,澳大利亚学者艾伦•杜邦就特别警告说,现在不是排挤中国的时候,而任何新的地区协议都必须包括中国在内,10年来澳中关系更是得到了无限扩展和深化。对于澳大利亚而言,允许自己与一个可能会怀疑和敌对中国的联盟产生关系,在战略上是无道理的。
事实上,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最可怕的局面无疑就是被迫卷入危机,不得不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加以选择。因此,他们也更愿意看到中美关系进入平滑轨道,并相信这对澳大利亚最为有利。所以,澳大利亚人明确告诉美国,不要迫使他们在北京与华盛顿之间做出选择,因为“承认与中国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应当是(澳大利亚)21世纪对外政策不言而喻的上策”。
陆克文的想法在亚太地区颇有代表性。无论是堪培拉还是马尼拉,还是新加坡抑或曼谷,人们都不愿意做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倾向于平衡、理性、有远见的外交选择,毕竟,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都是这些国家发展的“利益攸关者”。
为什么非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呢?有时,不做选择本身,就是最好的选择。(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