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碎卢克索

2007-05-14 16:48范春歌
意林 2007年3期
关键词:马蹄声尼罗河石柱

范春歌

那年,我来到了埃及举世闻名的古城卢克索。

我和许多同龄的中国人一样,对卢克索的最初了解缘于一部充满悬念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有一组从宏大的石柱上突然滚巨石的镜头,我印象尤为深刻,因在剧情中它实际就是群体谋杀事件的前奏。当我真正来到真实的场景中,游荡在卢克索神庙排列如林高耸入天的石柱之间,看见身边一群群外国游人,都感到其中预谋着什么诡秘的结局。

位于尼罗河河畔的卢克索和埃及的首都相比,只是一座很袖珍的小城,半个小时即能从东走到西。城太小,马车便成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从凌晨到午夜,马蹄叩击路面的声音清脆而悠远,仿佛回到远古的某朝某代,让暂时远离了汽车喧嚣的你心甘情愿陷入时间的陷阱。当然,你要能忍受空气中弥漫的马粪马尿那逼人的气息。

难以想像这里曾是古埃及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连绵五个世纪的帝国都城,而据说历史上不论是希腊人还是罗马人,但凡每一个入侵者见到它巍峨的神庙都大为震惊。今天住在摩天大楼的人们站在卢克索神庙每根高达2O多米,十来人都搂不住的巨柱面前,仍然满怀敬畏,那是没有起重机的时代的人类智慧和力量。这般大的石柱足有136根,庞大的身躯组成巨人阵,不动声色地俯瞰着目瞪口呆的芸芸众生。

走进卢克索神庙是个早晨。从成百根巨柱间射进的晨光,在地面铺开一张令人惊骇的大网,使幽静的神庙渗出一股肃杀之气。为摄下这幅难见的奇景,我不知不觉地退到了柱林的深处。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人轻轻地拍了一下,吓得我浑身的毛孔全张开了,此时的神庙除我并无一位游人。

慢慢回过头,看见一位老人,他的脸是岁月织成的另一张细网,长长的白袍已成为灰黑色,脚蹬一双脏脏的凉鞋。知道吓着了我,他歉意地一笑,指指我的相机又扯扯我的袖口,让我跟着他走。

我以为这里不许拍照,解释说已在门口交了拍照费,但他不说话仍拉着我的手。当我心存疑虑地跟着他在石柱间走了几步后,他站住了,将手缓缓伸向前方:“你从这里看。”老人说的阿拉伯语,我读懂的是手势。顺着他指的方向,我愣住了,不得不承认独自转了半天竟没有发现这个奇妙的视角,神庙柱林间的构图之魅力尽在镜头之中!那一刹那,我真怀疑自己遇到了四千年前留存的一位卢克索法老。

“你再跟我来!”老人长袍一动,我着魔似的跟着他走,再停顿,一缕晨光正罩在端坐于柱厅中央的一座大理石国王塑像,仿佛幽远的岁月霎然复活!

随着镜头快门的最后一声落下,我感激地回过头,连连用阿拉伯语道谢。他摇了摇头,很果断地伸出手,用英语说“钱”。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因为他的英语带有很浓郁的当地口音。他冷静地重复了两遍。我平生有过无数次的掏钱的动作,但这一回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不是我吝啬付费,是因为平生难得一次的奇妙感受的猝然破碎。

付了钱,老人嘿嘿一笑转身就走,因为又有一位游客挎着相机过来了,于是,又开始了我所经历的那一幕,而且老人的收费翻了一番。那个游客由先前的感动变为激怒,大声地嚷嚷:“不!”

有了这次经验,我对突然拍在肩上的手,还有突然从石柱后面冒出身向我问好的人,一点也不意外了,当然也不害怕了。我了解到,他们是从风景明信片上掌握了几处佳景拍摄点的穷苦人,在神庙里盘踞一方互不逾线。只有招手和伸手的两个动作,只会一个英文单词———‘钱。这种生财之道也未必不合理,但如果事先言明,或挂牌营业,也就避免了双方的尴尬。

其实,钱是小事,人最难接受的恐怕就是感情的陷阱,它远不比《尼罗河上的惨案》惨烈,但杀伤力也不小,尤其在神庙。

那几天在卢克索还被热情洋溢的马车夫狠狠地宰过,同样见到许多兴高采烈坐在装饰得像国王宝驾上的外国游客,下车时因为价格陡涨气得满脸通红,而宰客得手的马车夫则哼着小曲目送怒火万丈的游客离去,得意地抖动着缰绳:“哒!”便又急匆匆地寻找下一位受难者。

建造在卢克索的巍峨神庙显然并没有给所有的卢克索人带来灵魂上的敬畏,我想,这可能是古埃及的国王们太重自身和天神的缘故,他们为看不见的天神修筑豪气冲天的庙宇,为自己建造巨无霸似的陵墓,而在这些流芳百世的神庙和金字塔附近,伴随着大批民间苦工的石窝棚和简陋的墓葬,几千年来少有宏伟的民居供后人瞻仰。所以,我走遍埃及走遍东方,看到的都是没有神的神庙和深藏枯骨的皇陵。或许正因为如此,没有得到神灵关怀的法老后人,几千年后便理直气壮地在神殿内外加倍地索取?

不过,当旧的文明衰落后,总得有更加大气磅礴的新文明建立,它不仅仅是马车上宰人的智慧和神庙里索取小费的心机。

眺望卢克索神庙,耳听尼罗河畔传来清脆马蹄声,忽然想到“马蹄声碎”四个字……

(一剪梅摘)

猜你喜欢
马蹄声尼罗河石柱
尼罗河泛滥节,埃及人兴高采烈
气球上的五星期(七) 追寻尼罗河
蘑菇石柱
梦马非马
刮风的夜
远去的马蹄声
尼罗河上的伊辛巴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