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罡
萨达姆八九岁的时候,该是上学的年龄了。但在落后的农村中,教育并不被人们认为是一件必需的事。母亲只希望萨达姆像他的长辈一样,沿着古老的模式生活下去,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一名农夫。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在乡村中平静而勤劳地度过一生,默默无闻。
但命运却注定这个穷孩子不会成为那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夫。因为“萨达姆”这个不寻常的名字不能加在一个浑浑噩噩的农夫头上,他必须配得上萨达姆的原意———“坚定不移的战斗者”。
1947年,萨达姆年满十岁。一天,与他年龄相仿的一位表兄阿德南·哈依拉拉来看望他。阿德南当时已在塔克里特的一所学校上学。
在小土房的院子里,两个孩子坐在一起,表兄在地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给他解释字母、做算术。萨达姆听得入了迷,仿佛一个神奇莫测的世界第一次闯进了他的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紧皱双眉,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上学读书,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做算术。
但在当时,萨达姆要上学却是困难重重。他的母亲肯定是没有能力供他上学,而且他家所在的沙维什村并没有学校,要想上学,他必须到塔克里特去,那里才有方圆几十里内的惟一一所学校。
翌日,萨达姆向家里提出这件事,但遭到反对。他一直磨了好多天也没有结果。新学年开始了,学校开始招收新生。于是他向家里提出去塔克里特的海里拉舅舅家,结果还是遭到反对。
一天夜里,只有十岁的萨达姆从床上爬起来,整理好行装,悄悄走出了家门。他要去试试自己的命运。萨达姆朝法特哈地区走去,因为在那里有他几个堂兄弟在一家公司当门卫。他觉得他们可能会帮助他。堂兄弟们果然被这个孩子不凡的举动和决心所感动,他们给了他一些钱,甚至还送了他一把左轮手枪,并在第二天一早前呼后拥地把他送上了开往塔克里特的汽车。
来到塔克里特,萨达姆找到舅舅家,却扑了空。因为舅舅四年前就搬家了。他逢人便问,见人就打听,终于找到了舅舅的新居。他见大门敞开,就急急忙忙地跑进去。舅舅一见大吃一惊,连忙问道:“萨达姆,你怎么来了?你是怎么来的?是谁带你来的?发生了什么事情?”萨达姆镇定自若地回答说:“我想读书。”这一次,他的要求没有遭到拒绝,相反,还受到欢迎和鼓励。萨达姆进入了塔克里特学校,成了一名学生,他的母亲最后也认可了他的选择。萨达姆的生活也焕然一新了。
萨达姆的舅舅海里拉·塔尔法(也是他后来的岳父)在家里很有影响。他曾上过学读过书,毕业后任教师,后考入军事学院。萨达姆从小就将舅舅看做是自己的楷模。
海里拉认为,一名英雄必须在一种严格甚至冷酷的环境中长大,否则是不可能成为英雄的。
因此,在闲暇之际他常给萨达姆讲述伊拉克的历史,描绘民族英雄萨拉丁、尼布甲尼撒等人的英雄业绩,以及古巴比伦灿烂辉煌的文明、英国人对伊拉克的掠夺、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战争等。舅舅还经常向他讲述家史,告诉他在反对奥斯曼占领的斗争中,祖辈、父辈是如何流血牺牲的……
这些讲述在幼年萨达姆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英雄们的业绩激荡着他幼小的心胸,并在那里萌发出逐渐壮大的梦想与雄心!萨达姆便是在这种让他得益匪浅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余忠摘自《一个人的抵抗——走近萨达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