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快乐吗?

2007-05-14 16:48张引墨
意林 2007年9期
关键词:奇峰家长孩子

张引墨

他们的四个主要动机:

让父母满意:为爸爸妈妈得好成绩。

一直当孩子:尽量延长自己的学业,以避免在成人世界里遭受挫折。

保证家族事业的延续:父母的典型语录“你要继承我们的公司呢,我的儿子!”

提高社会地位:父母觉得自己在社会上很失败,希望孩子为自己争气。对他们来说,出色的成绩单似乎表示一切都好,但危险可能就藏在好成绩的背后。

总是名列前茅的学生,确实有很多感觉很好,但显而易见的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好学生感觉很累。

“事实上,我们的很多大学生是带着各种‘症状上大学的。”武汉中德医院精神分析治疗师曾奇峰说。

这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佼佼者,即使身体或是情绪出现了诸多失常反应,却仍然能够继续获得好成绩。出色的成绩单似乎就表示一切都好。但危险可能就藏在好成绩的背后。

报警信号

李珏12岁,在北京一所中学读初一。“这孩子非常自觉,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对她特放心。”李珏的妈妈回忆说,“后来,孩子连她一直喜欢的‘探索之类的电视节目都不看了。现在想起来,的确有些不对劲。”后来发现,孩子情绪上很自闭,严重厌学了。

“就是这种‘不对劲会带来问题。”曾奇峰在门诊中见到大量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好学生”,他说:“孩子对学习过多地投入,是一个重要的信号,特别是当孩子因为学习而排斥其他活动的时候,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这时的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出现了症状,却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不让自己成为大学怪物

长大就意味着要面对失败,也意味着摆脱父母的控制,对父母的权威形成挑战。一些好学生开始摆明自己的姿态:明明可以好好学习,就是厌学、弃学;更多的人则长期做学生,带着父母的愿望和鼓励,长久地走一条令自己苦恼的路。“有时候,30多岁的人了,还会仅仅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学习。”曾奇峰指出,“中国孩子的父母太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学习为借口,过多地控制孩子,而孩子无力摆脱这种状况。有一些孩子真是快被这样的父母折磨死了!”

对于那些不间断地读书的学生,曾奇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们的大学里养了一批怪物:只有本事读书,没有本事工作;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自娱方式,他们会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只可惜我们的大学只有3种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要是有30种学位就好了,这样就可以一直在学校里学下去。谋取各级文凭成为他们逃避社会的策略,成为推迟长大的方法。”这种态度在无意中得到家长的鼓励,他们正好借此把孩子保留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16岁的厌食症

有一次,黄晓英16岁的女儿感觉很不舒服,黄晓英带她去看急诊。大夫告诉她,她的女儿得厌食症很长时间了,需要住院治疗。黄晓英惊呆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她身为妈妈,却毫无觉察。感觉世界都塌下来的黄晓英说:“女儿确实经常说她很累。但是为了能进名牌大学,我觉得她多做些努力也是正常的。她曾经跟我说:我没用,我永远也做不到!那时,我还不断安慰她,说她身上拥有成功的一切潜质。”

对于有些意志较薄弱的孩子来说,压力大可能引起严重的反应,比如突然中止学业、网络成瘾、染上毒品,甚至有自杀倾向等等。因此,要及早对他们异常的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紧张信号有所留意。“孩子抱怨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相信他们是在寻求一种帮助。”曾奇峰指出,大人们只会说一些老套的话语,坚持学习成绩至上的判断标准,对大学生还是像对初中生那样说话,不能在心理上给予承受着学习压力的好学生以安慰和帮助……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曾接诊过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他的症状是情绪紊乱,原因就是好学生的标签给他的压力太大。“很多好学生的痛苦和他一样。为了这个名誉,把真实的自我淹没了,这很容易让他们崩溃,应该特别引起家长注意。”

不愿失败的“继承人”

大家都不肯接受失败。明显的原因是,对个人成功的崇拜已经覆盖社会各个领域,而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加大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压力。但有一些理由是潜在的,比如:孩子的成功成了大人们社会生活的加分因素,有时甚至成了他们报复生活的工具。曾奇峰说:“有些人希望孩子拼命学习,好给家庭带来荣誉,自己也有向别人炫耀的资本。”两次投考医学院失败的赵波被父亲扇了两记耳光,事实上医学院是他父亲自己未实现的理想。

在那些家族事业“继承人”的身上,害怕失败的现象尤其明显。他们的父辈很成功,这些“继承人”为了能和自己的父辈一样出色,注定要追随家族的事业,而他们真正梦想的,却可能是另外一条人生之路。32岁的李艾梦想成为作家,为了父亲,她读到了管理学博士。“那时,我每天都很压抑。而父亲却认为,只有在总经理的大班椅上才有我的未来。”父辈的成就,往往会成为孩子的灾难。

别再让孩子太用功了

当孩子的愿望和父母的期待差别过大时,家庭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这时,即使是高材生也意识不到:他们已经不再愿为超出自我之外的动机学习了。家长应该学会给自己家里的好学生减减压,让他们试着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承担一些责任。如果家长们以前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在这种时候,请一定认真倾听:不要再给孩子的教育注射“兴奋剂”了。如果孩子喊累或者喊烦,家长要相信他们,并帮助他们休息放松;如果情况没有改变,孩子仍然过分投入学习,或者相反,他们不想再上学,那就应该马上去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曹梦瑶摘自《心理月刊》)

猜你喜欢
奇峰家长孩子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中国画鉴赏》之搜尽奇峰打草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