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争平
2005年,我们在参加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征文物鉴定、编目工作时,有幸见到不少珍贵文物,其中的一件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1948年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伦敦奥运会签名信笺》。原件尺寸:长28厘米、宽22厘米,泛黄的信笺上印有:
1948年Chinese Olympic Football Team(中国世运足球队)
领队:容启兆;教练:李惠堂;队长:冯景祥。
队员:张邦伦、朱志成、侯榕生、严士鑫、谢锦洪、刘松生、高保正、宋灵圣、邹文治、郭英祺、何应芬、张金海、黎兆荣、谢文良、朱永强、李大辉、叶清荣。
中文都有英文对照,并贴有英国皇家邮政为本次奥运会发行的全套邮票还加盖了邮戳。尤为珍贵的是所有参加这次奥运会的球队人员,从领队容启兆、教练李惠堂到队长冯景祥、队员张邦伦等全体人员,都在信笺上留下了亲笔签名。
容启兆(1898~1970年),又名道兰,香山县南屏(今属珠海市)人。时任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的容启兆,作为中国国家足球队的领队,率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
李惠堂(1905~1979年),我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国家级足球教练,字光梁,号鲁卫,祖籍广东五华,出生于香港,1923年加入香港南华足球队,随队出访澳大利亚,被当地报纸誉为“东亚球王”。“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确属非凡。1948年他以教练的身份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同年获英国国际足球裁判证和英国足球总会高级教练和伦敦球证会荣誉会员称号。他还曾先后任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会长、国际足球联合会副主席等职。他在各类比赛中共破门1000多次,获国内国际各种奖章近百枚,奖杯120多个,1923年被誉为“亚洲球王”,1976年被选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拥有远东第一“铁门”之称的守门员张邦伦,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48年和1952年曾两次代表中国出征奥运会。尤其是在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队队员的张邦伦荣幸地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其他球员中,后卫严士鑫、谢锦洪,中卫高保正三人来自上海;中卫邹文治、郭英祺、前锋李大辉三人为马来西亚华人,其余的队员都来自香港。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由于经费缺乏,参加比赛的中国足球队提前在1948年5月1日出发,先到东南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缅甸及印度等地,作表演赛,靠卖门票收入以补贴路费,同时也为代表团本部提供部分经费。一路比赛下来,中国足球队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在抵达伦敦后的两场热身赛中,分别以5∶2和3∶2两次战胜美国足球队,士气大振。
8月2日傍晚,根据抽签结果,中国足球队与土耳其队在伦敦市郊的富尔哈姆足球场展开初赛。
比赛之时,天公不作美,细雨霏霏。双方健儿在赛前热身时,衣衫就已湿透。球场也有积水,球重地滑,控球很不容易,中国队原先布置的短传渗透战术显出劣势,而土耳其队员身高马大,占尽优势,屡屡进犯中国队禁区;中国队几位前锋——谢文良人小体轻,常常滑跌;张金海几次冲门,都被土耳其队高大后卫抢截出界;何应芬跑动被阻,徒劳无功。中卫宋灵圣、刘松生被迫留后,死守家园,不敢压出;后卫侯榕生认真对付,疲于奔命。土耳其队几次角球,虽然都没有成功,但一边倒的场面已经预示了中国足球队的失败。20分钟后,土队传切配合默契,高吊中国队门前,高大中锋及时插入与守门员张邦伦争抢落点,猛一甩头一锤成功。中国队丢失了第一球。其后中国队虽然急起反攻,但因盘带过慢,球屡屡被土队后卫夺去,边线吊中,也常常无人接应,上半时比赛土队以一球领先。
下半场,两队易地再战。中国队诸将体力消耗殆尽,土队则越战越勇,几次单刀直入,守门员张邦伦几乎应接不暇。中国队前方诸将无所作为,后防则陷入苦战;竭力支撑15分钟后,中国队后卫铲球落空,被土队右边锋插入,扫射又进一球。此后,中国队前锋众将精疲力竭,行动迟缓,进攻形同虚设;后防队员,苦苦抵御,又被对方攻入两个头球,最终以0比4受挫。中国队初赛失利,便遭淘汰,最后,在18支参赛队中名列14。
(转摘《人力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