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是否是老子的故乡并不重要,今天的涡阳山清水秀,是踏青和飘流的好去处,更何况,它还有数不清的古迹名胜。
涡阳这个皖北不大的县城似乎想让每个初到此地的人第一时间了解,这里是货真价实的老子故乡:县城中心的广场叫老子广场,广场上矗立着簇新的“九龙柱”,据说是老子的象征,停车问路,许多人都热情地招呼着,去“老庙”看看吧,离县城不过10里路。
“老庙”就是天静宫里的天齐庙,号称“太上老君最早的山门”。这天静宫就在城北5公里外的郑殿,始建于公元165年的东汉,兴于唐宋,盛于元明,最热闹时,号称占地三千亩,食客数千人,光大殿的柱子就有100多根,可惜随着时代变迁、战火殃及,到了近代,就只剩下残破的“老庙”,遥对着两座据说是老子母亲和“化胡”时遇见的函谷关尹喜的土坟。
我看见的天静宫,却丝毫没有岁月的沧桑:簇新的正殿,簇新的山门,高达5.5米重6000公斤,据说是全国最大的老子铜像,正容光焕发地迎候着香客和游人。为了和河南鹿邑争“老子故里”的美名,当地不惜工本,先后两期,建成了占地259亩的全新天静宫,不但新“古迹”尘埃不染,甚至真正的古迹“老庙”和据说是地道汉代古井的九龙井也整旧如新。原本汉瓦墁圈的九龙井上已耸立起金碧辉煌的九龙亭,半圈游客悄然肃立,聆听一位当地导游不厌其烦地讲解,核心内容自然是——这里就是老子的家。
也许吧。尽管函谷关尹喜似乎不应葬埋于此,尽管被导游手册说明是“老子故里铁证”的九龙井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有愿望、有寄托,终究是美好的。静静步出殿后,香烟的味道依旧可以闻到,附近已在开工,又要大兴土木了,重修据说是老子出生地的“流星园”,大殿之侧,新铺不久的青砖地面,已被附近农民不知何时晒上了稻谷。
老子是否真的降生于此尚有争议,这天静宫虽宏伟,总有假古迹之嫌。不过,是不是老子真正的故乡并不重要,这座县城,其实有着数不清的古迹名胜。
不远处的石弓山就是不折不扣的“仙迹”。据说这山是当年陈抟老祖背上神弓所化,至今山上还有他老人家留下的、曲折弯曲宛如小巷的“仙人巷”,和他“一睡八百年”留下的痕迹。亲临探访,老祖睡迹在山的西南角,不过是一丈多长、宛如人形、头北脚南的石窝,仙人巷曲径通幽,倒是颇有意味。
石弓山不高,山势却颇险奇,走罢仙人巷,爬到山顶已微有气喘。也难怪,100多年前,这里是清朝重兵布防的官盐栈,曾爆发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大战。我饶有兴趣地捡了根木棍到处戳戳挖挖,想寻到几根生锈的箭头,或几个变形的子弹壳,可终究一无所获。
虽然疲惫,却不舍得原路返回,因为石弓山的另一端古迹也不少:山下黑水河畔的遗履桥,便是当年张良三次为黄石公捡鞋,最终获得兵法传授的所在。随便问田边哪个老叟,都能给你指出一条明路来;稍走远些,可以凭吊“广陵散从此绝矣”的三国名士嵇康之墓。虽说《广陵散》据说早已被人掘走,但墓木森森,坟冢肃肃,站在坟前,嵇康赴死时的肃杀之气,仿佛仍能体会一二;如果不惮疲倦,走到西阳集以西,还能看见湖水环绕,古柏环抱,一抔黄土,高若山丘,这里安葬着的,就是先助勾践雪耻、后助“陶朱公”致富的传奇人物范蠡。偶遇的老乡会热心地告诉你,大美人西施也安息在这土冢中,这大约未必是真的,不过又能怎样?和西施齐名的王昭君,就有三座传说中的青冢,西阳集的这座墓,却是西子惟一可能的归宿了。
老子故里、仙人睡乡的仙气,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庇佑这块土地。从元代到民国,这里既多水旱,又多兵灾,是盛产盐枭和起义者的地方;清末混乱的时代,一群饥寒交迫的涡阳子弟在张乐行的号召下打着五色旗帜,在县城西关的山西会馆结盟,掀起了纵横近20年、足迹遍及中原各省的捻军起义。这座会盟旧址曾被清廷和日军炮火炸得只剩一块石碑、一对石鼓和一对石狮子,又在某个特定年代被修葺一新,成为人潮汹涌的热闹去处。如今这里已恢复了宁静,当年起义者用过的大刀、齐头錯和五色旗帜安详地陈列在五间陈列室内,遥对着不远处老子广场的热闹气象。
十几年前便专程来这里釆风的我,自然是熟知这段历史的,如今故地重游,再寻乡音未改的父老,娓娓道来的,仍是听不完的“大捻子”,口中吟唱的,也还是那讲述当年金戈铁马的《十二月小调》。只是我抬头时却看见霓虹灯闪烁,赫然写着“乐行宾馆”,不觉莞尔:先人泉下有知,当不会怪罪子孙的不敬吧?毕竟他们当年拿起刀矛,为的不正是让父老乡亲们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赚么?
仙人不可追,仙境犹可睹,今天的涡阳山清水秀,被许多游人誉为适宜踏青和飄流的好去处,就更不必说那数不清的古迹名胜了,正所谓,老君诞处何须辨,此山依旧是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