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超二
“密阳”,秘密的阳光,一线在黑暗里活下去的力量,它暗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静静地闪烁在生活的无限可能之中,似乎最容易获得,但同时又最难寻找。
一个女人,放弃了做钢琴家的理想,把全部生活寄托于丈夫。但是,她深爱的丈夫不仅背叛了她,而且不久前出车祸死了。遭受打击的她想依靠对死去丈夫的爱的信念活下去,她带着儿子回到丈夫的故乡密阳,密阳是丈夫的一种空间存在,儿子是丈夫和自己爱的明证。
然而,这个不幸的女人在密阳又失去了自己活下去的寄托——儿子。
在接连失去爱情、丈夫、儿子之后的绝望之境,上帝伸出了援手。对上帝的信仰也许就是“密阳”,秘密的阳光,一线在黑暗里活下去的力量,于是她接受了上帝,希望自己能够再度平静地在密阳生活下去。
但是,当她在管教所看到杀死她儿子的罪犯在得到她的宽恕之前就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宽恕,罪犯藉由上帝的宽恕而轻易地获得了内心的平静——这让她感到了不公和愤怒。她的上帝就此宣布死亡,她无所适从,无以寄托,开始了一系列报复上帝的恶作剧,但是愤怒可以让她找到出路吗?她该如何寻找到新的寄托,得以继续作为一个正常人而活下去?
韩国导演李沧东的这部新作《密阳》,刚从戛纳获奖归来(最佳女主角),又准备参加今年的奥斯卡角逐。和他的早期作品《薄荷糖》一样,都充分呈现了其一贯的创作主题——对人和他自身境遇之间紧张关系的反复拷问及高度关切,人如何与自身以及周遭的境遇相处或者斗争?如何在复杂、变幻莫测甚至充满险恶的现实环境中安置自我?
李沧东总是习惯于把人放置在具体的现实或历史的境遇这一显微镜下,然后不断给他施压,让他随时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内在或者外在的压力而爆炸,然后观察他的反应,他的挣扎、他的妥协或者反抗。如果说早期的《薄荷糖》里,男主人公最终选择的是决绝而无奈的自我放弃和毁灭;那么在《密阳》里,女主人公则看到了最后的“密阳”。“密阳”不是上帝,而是生活的气息,李沧东试图让这个痛苦的人能够从自己身上,从周遭,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里获得力量,从而找到出路并活下去。
在《密阳》里,沿着这个女人的现实际遇和心路历程,我们得以慢慢进入李沧东寻找“密阳”的世界。
影片为了更好地呈现主题,叙事方式并没有严格遵循戏剧逻辑。因此,如果仅从故事上看,影片叙事会显得凌乱而无序,尤其是前半部分,对女人初来密阳时生活细节的呈现显得冗长而无聊。但是,只要你进入人物的内在世界,那么整个叙事的联结就会变得极为通畅,这不能被简单看作任何一个故事,它只是对一个人以及他所面对的现实之间张力的呈现。
在密阳,女人遇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然而这段被观众一再期待的“爱情”最后也没有得以真正“完成”。虽然,这段“爱情”可以在很多个瞬间被理所应当地确定下来,比如当这个女人面对绑匪的时刻,比如在这个女人失去儿子的时刻,比如当女人失去上帝的时刻,这个强壮而善良的男人完全可以挺身而出,给予足够的安慰和寄托,但是李沧东拒绝给出来自爱情的出路和拯救。《密阳》不是一次关于痛苦的简单展出,自然也没有任何关于最后的拯救的许诺。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人公出院回家,她先在理发店剪头时遇到了凶手的女儿,她试图让自己能够原谅,但是剪到一半时还是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愤然离去;回家的路上她遇到了服装店的老板娘,以前老板娘因为她绘了店面的装修意见而讥讽她多事,如今还是按照她给的意见进行了装修,并向她表示感谢;最后,她在自家的庭院里修剪被剪了一半的头发,并且接受了爱她的男人为她举镜子。剪下的头发,随微风飘开去,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一个极为日常的、脏乱的庭院的角落,那个角落在一缕阳光的照耀下异常明亮。
结尾给出的这一丝带有“和解”意味的阳光,预示着那一种重生的力量,但它给出的不是最终答案,更不是最终的拯救。“密阳”暗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静静地闪烁在生活的无限可能之中,似乎最容易获得,但同时又最难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