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峰
艺术市场不是一个门槛较低的大众市场,必须要长线方能真盈利
很多人以为当代艺术非常神秘,遥不可及,实情也许并非如此。很有名的一个例子发生在1990年代初,当时旅美艺术家陈强曾经策划过一个同时在黄河不同地点取水的活动。各地的水被抽样装进试管,按水源地排成黄河的形状,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向全球华人展示。这是当代艺术大众化的一个著名案例。许多人知道这件事,只是不知道它是观念艺术——这是因为作品大众化努力过甚,减弱、甚至消解了其艺术性。同样,2001年10月,轰动各方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焰火晚会,实际上也是旅美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的当代艺术作品。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它们均告诉我们,当代艺术往往就在身侧,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亲近的距离。
从心理上来讲,当代艺术是直接反映我们现今生活、精神心理状态的艺术。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比业已存在千年的国粹——古董、中国书画等——距离我们还要近。许多作品强调与观者的互动性,有意无意地欢迎参与。德国当代艺术家博伊于斯有句名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当然关注认可是一回事,着手进行收藏又是另一回事情。进行个人收藏首要的前提就是你要喜欢。因为当代艺术品存在不值钱的可能,喜欢与否决定了是否会因为价格上的变化而感到遗憾。
第二,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要量力而行,一般是不要超过比如个人资产的25%,中国人很容易孤注一掷押上所有的钱去赌一件事,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并非成熟的心态。而收藏艺术品尤其要注意,这是一个精英的、小众的、长线的市场,不像股票那样容易变现,不如其他商品那样好流通。
第三,学习、研究在先。香港张宗宪先生是一位古董、书画的资深藏家,昔年20美元闯香港,现在往往一件瓷器就拍出逾亿港元。他有一个观点:多听、多看、少买,若买就买精的,买好的。而精的好的艺术品价格恒贵,但贵的未必就是好的,所以必须学习在先,方可知道什么作品是精好。张宗宪的观点同样适合当代艺术收藏者。作为一个收藏者(或者投资者),首先就要有一定的理论学习,先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情况,方可做到战略正确。而确定了方向,便可把一些更专业的相关事宜,委托给有研究的专家去处理。
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参考杂志,如《艺术当代》《世界美术》等。可以实地参观、考察,公立美术馆以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最为知名和专业。艺术社区最有名的当然是798,在北京还有北湖渠酒厂、索家村国际艺术营,上海有濒临苏州河的莫干山路50号,成都则有蓝顶艺术中心、重庆有坦克库艺术区。这些地方均有画廊可以接触,画廊是一级市场的主体,还可以去拍卖行、博览会,它们构成了二级市场的主要部分。一般不要直接从艺术家手中直接购买作品。
如果没有条件长时间学习,可以选择一位口碑较好的艺术顾问,以减少收藏的盲目性。好的顾问会把一位初入行的收藏者培养成专家,而不是利用短期的信息不对称去骗取暂时的利润。这个行业非常小,多咨询几处,研究一下个人的经历、口碑、文章等便可得出基本判断。
现在,当代艺术生态正在越来越完备,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却不过十余年的时间,相对国外百余年的沉淀,可谓只是起步。目前进入,无论出自收藏,还是投资,均是合适的。但是,必须提醒的是,希望
是以收藏的心态进入艺术市场,这也是先前所述种种的原由。而以投资身份进入者也须牢记,艺术市场不是一个门槛较低的大众市场,不像股票那样面对电脑便能操作,可以便捷地“炒”来“炒”去,短线操作不是它的行业特定,必须要长线方能真盈利,一旦盈利则往往单件就很惊人。此外,还需要专业化,具体的经营、操作者应当由学术界或者学术出身的人士来把关,选择作品和艺术家是首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
长远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前景无疑让人看好,越来越多成功人士正在进入。因为在物质满足之后,精神需求会更高。这个时代缺乏更多其他精神信仰,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一种替代,加之可以保值、增值,是高品位的所在,所以成为最成功人士的追逐目标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