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社会责任的分担与实现

2007-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34期
关键词:责任企业

陈 默

8月11日,佛山南海,51岁的港商张树鸿一脸沉重地回到经营了14年的利达玩具公司,两小时后,他在仓库内自缢身亡。

此前,因油漆含铅超标,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召回该厂出口的96.7万件玩具,8月7日晚,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美泰公司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回收行动”,并将利达公司的名字公布于众。

一个玩具商在无望和悲愤中死去,折射出处于“质量风暴”中心的中国制造商严酷的生存现状。

这只是事件的冰山一角,进入2007年,中国制造步入“多事之秋”,从巴拿马有毒牙膏开始,接二连三的质量事件使“中国品质”扩展为一个全球性话题,波及食品、药品、玩具、汽车、轮胎多个领域,中国厂家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目前,中国出口额居世界第四,如不尽快扭转这种不协调的论调,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可想而知。如何化解“信任危机”,在产品质量上实现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分担共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摆在了各方面前。

品质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共建之道

8月28日上午,第三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启动,论坛将议题聚焦于“中国品质”上。会上,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代表几乎一致地认为:保证品质首先应该是一个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作为中国商品进出口主要管理部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王新培出现在论坛上,他已经记不清对这个话题在不同场合已被问到过多少遍。目前遇到的问题,就是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贸易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许多一国政府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和国际合作上达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桥梁。

中国出口产品一半以上为加工贸易,按照国外订货商的要求和标准生产,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8%。令人头疼的是,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对一个规范的市场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前者破坏了市场公平交易规则,后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道义基础。

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主任李迎丰在论坛上也印证了同样的看法。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发达国家存有一定差距,但无论如何,保障品质都是企业层面的本职工作,无论监督环节如何努力,产品质量都需要每个企业去执行和改善,这也成为目前最敏感的首要责任。

目前经常看到的是,每发生一起质量风波,国外媒体首先笼统针对“中国制造”进行评判,而不追问产业链的具体各方。中国第一时间回应的也不外乎都是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于是,某产品的瑕疵放大成“中国制造”问题。这样的逻辑下,产品直接生产者和有关交易人悄然隐身,产品责任完全托付给了监管环节。

其实,在这场风波中,产业链上各方除了承担标准变化的挑战外,也需要对产品责任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监管与企业主动担当共建品质责任,将是一条可持续的必然出路。

企业责任,需要监督也需要鼓励

担当社会责任是这个时代的大趋势,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对于企业及产品责任问题,社会各方,包括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这样的社会组织也有参与监督的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在重新思考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关注品质即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已经连续主办三届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中国新闻周刊》刘北宪社长讲出了他的初衷,“如果所有企业和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关注自身行为的品质与后果,尊重他人,对社会负责,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具体而微观的体现,一个和谐社会是可预期的。”

论坛联合主办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王汝鹏同样坦言:“自2005年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创办以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这种共识也在推动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品质。”

因此,根据频发的品质安全问题、环保危机等,将于2008年1月18日在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将聚焦“品质·环保·公益”三方面主题,同步开展的“最具责任感企业”评选也将品质责任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将在“领袖企业”和“成长企业”两大板块各选出10家最具责任感企业,发现与表彰一批社会责任领域的表率企业。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唯一正确的解决之道是通过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来化解信任危机,赢得市场尊重。”刘北宪社长这样总结。

猜你喜欢
责任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圈里事儿
谁的责任
责任(四)
责任(一)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