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英“迷你冷战”

2007-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27期
关键词:利特外交普京

田 冰

尽管普京总统将俄英之间的外交战轻描淡写地称为“迷你危机”,但这次风波彰显一个重大趋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渐行渐远

“对涉嫌谋杀及运输高放射性物质的嫌疑人进行审判,也有利于俄罗斯国家利益。我对俄方无视这一点感到惊讶。”7月22日,英俄外交争端整整一周,英国驻俄大使布莱顿呼吁俄方理解英方的态度。

围绕前“克格勃”特工利特维年科被毒杀案引渡嫌疑人再起波澜,就在双方从口水战升级到外交战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19日却陪同外宾来到俄罗斯莫尔多瓦自治共和国,参加首届国际芬兰—乌戈尔语系民族艺术节开幕式。或许是天气不错,心情也不错,平日略显“拘谨”的普京出乎意料地与匈牙利美女翩翩起舞。

曲终人散,普京说:“我相信,(俄英)双方能够解决这一‘迷你危机,俄英关系将会得到正常发展。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英国,都对发展两国关系充满兴趣。”与外界的预想大相径庭,这位“铁腕”总统的语气甚至有些轻描淡写。

这是两国陷入“外交冷战”以来,俄最高层首次公开表态:俄国人并不愿意把事情搞大。

心照不宣中较劲

“除了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外,英国实际上别无选择。”伦敦《泰晤士报》时事评论员理查德·贝斯通撰文说,“特工毒杀案”成为考验英国新内阁强势形象和执政信心的一份考卷,“如果能拿到高分,布朗自会赢得一定的政治资本。”

事情的起因是,2000年,俄联邦安全局中校利特维年科成功叛逃至英国寻求政治避难。去年11月,刚刚获得英国公民身份的利特维年科在伦敦一家餐馆用餐后突感不适,数日后不治身亡。死者敏感的身份,其体内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钋210,以及此案扑朔迷离的背景顿时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

今年5月23日,英国检察部门指控同样是前克格勃特工的俄商人卢戈沃伊下毒杀害了利特维年科,并要求将卢氏引渡至英国受审。但俄总检察院7月5日以俄宪法规定本国公民只能在本国受审为由,拒绝了英方的要求。

英国人认为,已加入英籍的利特维年科在英国本土被害,此案还导致多人受害,故嫌疑人理应在英国受审。而俄罗斯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本国宪法自有规定,不向他国引渡本国公民,英国人要求俄罗斯“修宪”的建议无疑是干涉俄罗斯内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多年来三番五次要求引渡在英国流亡的21名被指控者,包括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车臣分裂主义头目扎卡耶夫,但均遭拒绝。英国人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

7月16日,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宣布,驱逐4名俄罗斯驻英外交官,向俄方发出“清楚而适当的信号”。

3天后,俄外交部宣布“对应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最低限度的”回应:驱逐4名英国驻俄外交官,严格双方官方人士签证申请,拒绝双方反恐合作。自17日始,俄远程战略轰炸机与英国皇家空军的“狂风”战机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中立水域上空数度接近,大有“亮剑”之势。

不过,就像俄罗斯《独立报》评论所说的那样,无论是唐宁街十号还是克里姆林宫,在任何分歧下都会努力把消极后果降至最低限度,起码暂时还不想把这把火烧到经贸合作领域。

数据显示,2006年俄英双边贸易额达到140亿美元新高,比上一年增长50%。俄罗斯已成为英国的第二大投资国,今年英国在俄实际投资也预计翻倍。就连英国商人也怀揣实用主义宝典:“无论如何,俄罗斯还是会找到赚钱和保持经济增长的路子,而英国商人可能就丧失了发财的机会。”

表面看来,英俄两国都高调“逐客”,给对方撂了“狠话”,但在具体行事上则较为克制,对被驱逐者名单三缄其口,对垒双方心照不宣。俄罗斯人民演员斯韦京说:“两国也就是玩一玩外交游戏罢了,就像两个人直着脖子互相大吵一通,然后该干吗还干吗”。

傲慢与偏见

俄罗斯政治研究所所长马尔科夫将俄英外交风波归咎于西方势力挑起打压俄罗斯重返国际舞台的政治运动:“如果俄罗斯的精英们都把钱存到英国银行和投资英国不动产,难道还能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如果我们交出卢戈沃伊,能证明自己的强国地位吗?相反只会自取其辱,给自己脸上打上二流国家的印记。”

自彼得大帝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以来,欧洲就一直让俄国魂牵梦绕。基于传统地域、历史文化乃至民族心理上的接近,“进入欧洲,融入欧洲”成为几百年来俄国史书的主要内容。而英国至今仍是俄罗斯富豪最喜欢的地方,伦敦甚至出现了俄罗斯精英聚居的“俄罗斯街”和“俄罗斯城”。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是第一个直接与普京打交道的西方领导人。一次,普京对布莱尔讲了一个笑话:“俄罗斯男人在办公室聚在—起时,他们谈的都是女人;当他们出了办公室和女人在一起时,他们谈论的都是工作。”遗憾的是,布莱尔没有听懂。这件事让普京意识到应该学习英语,希望有朝一日能用英语让布莱尔领会他的俄罗斯幽默。

2003年6月,在英国女王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普京在致辞中一连串地道的英语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但是欧洲并没有给予他所想要的。

欧洲既想以“大欧洲”接纳俄罗斯,但对俄疑虑重重,并未把俄罗斯看作自己人。北约东扩也让俄罗斯感到自身战略空间被压缩。美国拒绝俄方共同使用阿塞拜疆加巴拉雷达站的建议,铁了心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令俄、美、欧三方不欢而散。对于普京的“能源外交”欧洲国家也如鲠在喉,毕竟欧洲30%的能源来源握在俄罗斯手里。此外,普京的“可控民主”也让英美视为异类,认为其脱离了民主轨道。作为美国的盟友和“欧洲的领头羊”,英国在国际事务中也处处打压俄罗斯,双方龃龉不断。

普京终于下决心撬动欧洲“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尽管本月初享用了布什在其农场精心准备的“龙虾宴”,普京一回国便签署了总统令:“考虑到国家安全正受到威胁,俄罗斯必须采取刻不容缓的应对措施,所以俄方决定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此举令欧洲“深感失望”。自此,新版“傲慢与偏见”让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滑入自苏联解体以来的最低谷,“冷战”字眼充斥双方报端。

“今天如果要我们的民众做一个选择,愿意到哪个国家去,英国将会名列最后。就连那些金融寡头也看风使舵,不像以前那样积极地把钱存到英国了。你看,切尔西的老板阿布也到西伯利亚寻找机会了。”俄联邦委员会国防与安全委员会主席维克多·奥泽罗夫说。俄政治人士也开始高呼抵御西方威胁,利特维年科案件正好为此竖起了靶子。在此事件中,俄罗斯媒体罕见地一致,高调要求“痛击英国人”。

西方分析家认为,俄罗斯目前正处于选战酝酿阶段——今年底的议会选举和明年3月份的总统大选。在民族情绪高涨的氛围下,俄罗斯公众舆论会要求政府对英国人予以“更加强硬”的回击。

分析人士认为,俄英驱逐外交官事件或许会成为双方争端的分水岭。布朗和普京都不愿低下高傲的头颅,结果不欢而散。这场战争注定没有赢家,英俄双方将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缝补两国关系上的漏洞。

猜你喜欢
利特外交普京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印度贱民反抗“胡须禁令”
“狙击手普京”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普京与秋田犬
Shalite/沙利特 hs—001
雨中普京(华赛银奖)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