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脱贫

2007-05-14 13:37蒋子龙
杂文选刊 2007年21期
关键词:戚戚饥渴金钱

蒋子龙

时下有两句话颇为流行,一句是:“穷得光剩下钱了!”另一句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这并不完全是有钱人的显摆,两句话的意思几近相悖,却印证了同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心穷!

不是有这样的贪官吗,受贿数千万元,外表却仍旧省吃俭用,将贪污来的钱全部藏匿于家中的冰柜、衣柜、床下、煤堆、鞋窝……一切他们认为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都塞满了现钞。可见,他们要钱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满足于一种有钱的感觉,这是典型的心里穷,是骨子里的穷,一种病态的穷。

心穷是真正的穷,穷此一生还会遗传给后代。社会上常会听到一片片的哭穷声:现在赚钱难呀,贷款太难了,资金缺口太大呀,就快维持不下去啦,工资发不出来啦……缺钱,缺钱,缺钱!有些单位缺钱,确实因为无法抗拒的客观原因,但也不能不承认有些成天嘴上喊穷的单位,自己活得并不穷。一边喊着穷,一边穷吃,穷糟!

盖因心穷,便不论在什么场合,是一些什么人物的聚会,不出十分钟准保要谈到钱,而且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关心经济问题。这究竟是活跃的商业气氛,还是表达心对金钱的饥渴?

正是这种心穷的饥渴,使金钱很容易操纵一场场倒钱的骗局,如造假、五花八门的欺诈……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求富、羡富、谀富,贫而谄,富而骄,或夸大贫穷,或夸耀富有,同样都是心穷的标志。

古人讲“不患贫而患不安”,穷得紧张兮兮、坑蒙拐骗,穷得丢了格失了度、失了自尊和自信,什么事也不敢信,什么人都敢怀疑。现代人真的穷到了这个地步吗?

当然也不可像“大跃进”、“洋冒进”那样打肿脸充胖子,装富作态,那也是心穷的一种表现。比如各地所谓的“面子工程”即是一例。不是有句民谚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心理不够健康自然,也就是说心穷,才会死要面子,不惜受罪甚至犯罪。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许多人却处在一种“身富心穷”的怪异情态之中。这不是改革开放非要经历的阶段,更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我们的传统是守得住贫,耐得住富。贫而不拙,富而不贪;达不足贵,穷不足悲。

欧阳修讲:唐之诗人类多穷士,少达而多穷。然而,不论当时还是后代人,都觉得唐代的诗人们很富,即便他们身上钱不多,内心都很富有,富有的心灵放射出辉煌灿烂的光芒。李白可以豪唱“千金散尽还复来”。几乎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一生的杜甫,对金钱也有一种平静的情致和幽默:“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岑参甚至在囊中羞涩,欲饮无钱的情况下,仍可以拿自己和酒家开玩笑:“道劳榆荚青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哪有现代文人的钱包这么充盈而又活得这么戚戚不安、心浮气躁?以至于弄出一个“作家富豪榜”炫耀于市!

“心穷现象”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相当多的穷人,终生都要背着买房、买车的债务生活,甚至连睡在地铁站里的流浪汉,眉宇间也洋溢着自尊,别人是不能对他们轻蔑的。不犯愁,不哭穷,不容别人轻侮,可见心态极端重要。心里不穷,便会乐观自信,守财变成了美德,节约变成了大方。心里有鬼,即便一掷千金,也让人感到穷变态,小家子气。

足寒伤心,心穷则伤气损志。经济上的短期行为,文化上的媚俗倾向,社会对道德对见义勇为者的呼唤,都可以从“心穷现象”上去寻找深层次答案。惟愿在经济上已经脱贫的人们,赶快进行心灵“脱贫”。

【原载2007年8月31日《河北日报·布谷》】

猜你喜欢
戚戚饥渴金钱
为什么骆驼能长久忍受饥渴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为什么骆驼能够长时间耐饥渴?
语丝画痕
春夜有寄
二则
超级贩卖机
饥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金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