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峰
我是做时评的,自己所编发的时评文章《想要行善不容易》(鄢烈山)、《我看春运不涨价》(刘洪波)却又被《杂文选刊》编选进“杂文专版撷英”,由此可以看出杂文与时评之间的血脉关系。
南都时评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而设置生长的——中国与中国人,正处在历史转型的努力之中。这种大转型,自晚清开埠而始,基本的命题便是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与现代民族;其间的种种努力,所要解答的不过是国家独立、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的诉求,纵观这些命题,便不难发现,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无可避免地要成为这一历史的推动者,也无可逃遁地要成为这一历史的被触动者。因此,在这个转型中,国家的方向、社会的进展、以及困顿、命运等,都是我们要紧密关注、积极表达的话题。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自2002年创办以来,历经几次改版扩版,目前拥有每天三个评论版,即社论版(代表报社的观点和立场)、个论版(代表专栏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众论版(代表读者和网民的立场和观点)。“社论”代表报社的立场和观点,体现编辑部组织的价值观,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和民生事件;“个论”作者多为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精神和较高思想水平的知识分子,其文章多注重现实批判和理性思辨;而“众论”版的读者来信与网民发言,更趋向于围绕生活中所闻所见、所遇所感,或报刊上阅读的新闻报道,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则希望借助发表时评来抒发胸臆、维护民众的权利。
当下中国新闻界,时评栏目红遍大江南北,南都时评的优势在哪里呢?优势就在于我们有着清晰的时评理念、完善的版面架构,以及在这个理念和架构下,聚集着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时评和杂文作者。所以,我对南都时评编辑的要求就是:识文和识人,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够写出好文章。那么,这样的人,这些文章又在哪里呢?
职业时评写手大多对中国的历史转型并没有系统的认识,而多是以知识的碎片为工具,论证的角度、过程与结论,也因此往往难有独特价值。所以,和南都时评理念相吻合的作者,应该是那些对中国百年转型有着系统认识和专业知识的人,比如具有系统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背景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以及具备丰富阅历感知的媒体人。这其中高度关注时事的人,便是我们需要的作者对象。
鄢烈山老师是资深媒体人,他的见识和文笔,都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因此我邀请来他开一个专栏,名叫“春秋小议”,每周刊发一篇。再比如长平、刘洪波、李方等等,也是如此。在我们和专栏作者的长期合作中,我们的编辑了解每一个专栏作者的兴趣和特长,并据此和专栏作者就具体选题进行合作。目前在选题方面,基本上由编辑报题、社论会上通过后,再向专栏作者约稿,同时就文章主要观点进行沟通。这种沟通不仅可以坚持“以我为主”的操作时评选题,还可以帮助学者避免过于解释性、学理性的文体。
《南都》“时评”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给予专栏作者以专栏自主权,以保证专栏作者的创造力。凡是我们确定下来的专栏作者,写什么,怎么写,基本属于个人自由。比如鄢烈山老师这篇《想要行善不容易》,就是由他自己确定选题,自己确定写作形式、风格,然后给我们刊发。对于专栏来说,更重要的功能是扩充编辑部的眼界,通过向“外人”让出一部分权力,突破编辑自身的局限,从而保持时评的生机。
我们都知道空间对作者的重要性,缩手缩脚、患得患失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但做新闻、做评论的,又不能不考虑政治风险等因素。因此,我们对作者的要求是,专栏作者只对文章的内容负责,力求放开手脚写出好文章,而风险把关则由责任编辑来完成。这既是给专栏作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是对时评编辑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做到“政治家办报”。
此外,专栏作者的队伍要保持开放性,时时刻刻都要准备推陈出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地发现更好的作者,才能得到更好的文章,编出更好的版。我们永远在寻找作者的路上,我们以此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