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最近关于刘翔是否有文化的话题,让诸多人浪费了很多口水。起因是一个“文化人”,以大多读书不好的人才去搞体育,搞了体育又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为基本理由,推论出刘翔没有文化。
我以为,这个“文化人”所表现出的,恰恰是“没有文化”。因为一个人有无文化的“证据”,不光是这个人的身份高低、学历高低、读书多寡,而首先是他的为人处事,是否具有平等意识、同情心、关爱心,简单地说,是不是好好地做人。以读书多寡来区分人等,或推崇,或贬低一个人,其价值观念中,就没有平等的人文思想,就是自身没有文化。
身份不是有文化的证据,高官、大款、大腕、教授、专家,不一定就有文化,为官不廉、为富不仁、为师不尊,谈何文化?学历不是有文化的证据,谁能说不认贫穷父母,忘记自己姓甚名谁的博士,比斗大的字不识一筐,却孝敬父辈、吃苦耐劳的文盲有文化?记得一位清华教授告诉我,在他看来,清华园中,不少工人比很多教授有文化,工人上门修理水电,大热天不喝一口水,不多收一分钱,干得满头大汗,从不说声累,出门把维修现场弄得干干净净,还说下次坏了随叫随到;而有的教授虽西装革履,却在校园随地吐痰,推走自己自行车时任其他自行车哗啦啦倒下,乘校车争先恐后挤占位置,上课在学生面前牢骚满腹,申请课题时夸大其辞争名夺利。
看一个人有无文化,要看他的具体行为。我们不能以刘翔是世界冠军,打破了世界记录,就判断他有文化,虽然在竞技体育中做到出类拔萃,需要坚韧的毅力、出色的心理、科学的锻炼,但这些与文化无关;我们也不能以刘翔在体育世界冠军之外,还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博连读学生,就判断他有文化无疑,知识多寡并不代表文化高低,今日没有良心、为人冷漠、惟利是图的读书人不是个例;我们更不能以刘翔是搞体育的,因训练而较少学习“文化知识”,就说他没有文化,有知识和有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概念。现实之中,据有关信息显示,刘翔十分孝敬父母,也与师傅关系甚好,还把奖金捐出来给特奥运动会以及设立奖学金等——这些行动,正是他“有文化”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是鼓励一个人去追求身份、追求学历,并由此获取社会地位,获得生活享受,获得出人头地的感觉,这是一种不注重“文化”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扭曲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而真正注重“文化”,是将目光对准每个人——在教育中,要从小进行做人的教育,教会每个公民懂得平等与关爱,而不是像现在,在学生进学校的第一堂课上,就用“努力争第一”的口号把同学树立为竞争对手,让同学们展开为期十二年在升学道路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在社会中,要引导每个人,抛弃特权意识,做一个平等的公民,以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为骄傲,而不像现在,将奢侈享受做为资本进而显摆、将拥有特权做为骄傲进而炫耀,成名成家的标竿被树立为财富、特权、享受,而不是做了有益于社会的事。
放弃用“身份”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有无文化,而注重一个人的实际行动,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中需要树立的新的价值观念。无论你的身份如何、学历如何、读书多少,懂得自尊、自立、自强,懂得同情与关爱,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反之,再高的身份、再高的学历、再多的知识,也无法积淀出文化,这样的人多了,可能更有害于文化的健康。这就是我的文化观。
【原载2007年1月21日《文汇报·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