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海内形象”(44)

2007-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07年17期
关键词:安东尼奥安东尼观光

吴 非

“文革”期间,每有外宾来,为弄出点莺歌燕舞,换了人间的样子,都要做不少手脚,以防安东尼奥尼之流用落后形象去拍电影。——现在写文章说旧事比较麻烦,说到安东尼奥尼,可能还得加点注释。没办法,不去管了。—记得当年公社布置各生产队批“安东尼”(因为后面的“奥尼”加上去嫌长,农民读不下来),社员并不起劲,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安东尼”拍了什么电影。只有城市,特别是首都北京和被安东尼奥尼摄影机扫过的地方。批得很猛(当然,反应过火,也是为了解脱政治干系)。当时的大报连篇累牍,火力集中。现在回想起来,意大利电影界当时不知惊慌莫名到何种地步。直到前些年,方有幸得一睹《中国》真面目,实在没有什么,我还认为安东尼奥尼大大地美化了“文革”笼罩下的中国。

那是家里的真实情况被洋人用机器拍了去,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办法。去年,有公开的话题是“中国人海外旅游形象”,说的是中国人在海外的种种不文明表现,那就是送出去给人看的了。我想,所谓海外不文明行为,与村夫野老泼妇刁民无甚关系,因为我们中国还没有那么多的穷人能有钱出国观光。经常能出国观光的是些什么人,想来也不用我说。中国人花钱跑到文明国家转悠几天,表演乱扔垃圾、吐痰、抠脚、大嗓门,这不是很“本色”吗?在家里不也是这么干的吗?难道要他们也矫情一番,把自己掉落的头发也用纸巾包好不让它落在地上?其他不论,就说某领导在会上批评国人“海外形象不佳”时,不也越来越提高了嗓门?海外的官员会这样做报告吗?这个话题早就说烂了,好像也是无人理睬。中国人自古以来可能就是这样豪迈,野老泼妇,哪个不以能站在村口吼几声震人而自得?经常出洋相的,多是在家里粗野成性的人,轮到出国,就把家里的派头带出去展示了。

粗野的习惯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随着改革开放从外国溜进来的?都不是,这是中国文化世代积累,并日常应用的。这种积习未能改观。与有此积习者的心性实在是很有关系的。说到底,还是自尊心的缺乏。请想,几千年来,一见圣旨就磕头、见官得下跪的、听到表扬就谢恩的民族,那些被称作“草民”、“黔首”、“布衣”者,能有什么自尊呢?比如,因为县长要到学校视察,校长让低年级小学生站在冷风中等候两三个小时,从小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有自尊心么?他的心理怎么可能不卑微?

有一次在某火车站进站,车站的工作人员和警察用手依次推进站的乘客,嘴里不断地喊“快!快!快!”那趟车是始发车,时间还早。他们那样催乘客快进,是没有必要的。我善意地劝他们不要用手推人,在我看来,这种动作是对他人的凌辱。没想到这位警察瞪着眼睛反问:“推一下又怎么样?你想找麻烦?”——看来,在他的眼里,所有的乘客都是“不怎么样”的。

如果阿Q不改习气而照样做到了县长市长甚至更大的官,未庄的小D和王胡就不可能有做绅士的念头,他们的一招一式也一定会保持本色。看每年一批批倒台的那些官僚,在日常行为上,有几个是真绅士?

所以,改变中国人海外形象,绝非仅仅向出国旅游者交代一下“出国须知”就能办得到的事,得挖根子。

[原载2007年7月10日《文汇报·笔会》]

猜你喜欢
安东尼奥安东尼观光
嘲弄的笑声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我妈妈
巴西 圣安东尼日
我国商务观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荡秋千
致命的渎职
致命的渎职
致命的渎职
坐小火车去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