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盗出的洋海
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也就是在著名的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戈壁沙漠地带。1970年开始,这里便被盗墓者光顾。
1987年冬,洋海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盗墓,随后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抢救性发掘82座墓。2003年,洋海再一次大规模被盗,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再次进行抢救性发掘。洋海墓地被盗的墓葬有500多座,前后共发掘了591座,还有500座墓没有被盗,也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完好地保存着。
目前,盗墓已经得到彻底遏止。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斥资建立了保护站。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集中全国有关专家,正在对洋海发现进行整理和研究。
最完整的头骨资料
从出土器物来判断, 洋海墓地前后沿用了大约1 000年时间,早期可划定为青铜时代,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2世纪,直到公元纪元前后,墓地还在使用。
洋海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凡是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有规律地埋葬在一起,从低处向高处逐渐埋葬。墓地显然经过严密的规划,没有交叉叠压,每个人都能安享死后的一席之地。
洋海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考古学家断定,每当夏季,洋海人便会赶着牲畜到天山里放牧,冬季才会回到比较温暖的吐鲁番盆地。
洋海人是白种人。有关专家称:“现场目测的感觉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而且年代越早越为纯粹。到公元纪元前后,似乎才有少量黄种人因素加入。”
收集和发掘出的500个洋海人头骨目前正在体质人类学家手里做着颅骨测量,最终数据会比较精确地说明洋海人的人种种属,并最大可能地提供其来源与迁徙途径。这让人自然会联想到今天还生活在洋海的人,显然,3 000年前的洋海人和今天生活在洋海村的人以及整个吐鲁番盆地的人有着巨大差别。
最为重要的价值或者诱惑是对洋海人的研究有可能展现史前人类在欧亚大陆上的流动与融合的情景。
别具一格的墓葬体系
考古学家认为,洋海墓地墓葬形式的发现是考古上的最大收获。因为墓葬的众多和时间的连续,让考古学者们找到了上至青铜时代、下到汉魏时期新疆地区的墓葬文化体系。这一套墓葬体系别具一格,与中原墓葬文化大不相同:最早是青铜时代的墓葬,型制为竖穴二层台墓,然后是竖穴墓、竖穴偏室墓;直到汉晋时期,这里出现了竖穴偏室墓和代表中原文化的斜坡墓道墓的共存;再往后到唐代,汉文化的墓葬形式完全取代了这里的竖穴墓。
人类的丧葬习俗是比较难以改变的,每一种习俗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传承。地下丧葬形式的改变,意味着地上文化的巨大变化。
从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洋海人是侧身屈肢葬,蜷曲的身体一如胎儿在母腹里的姿态;再往后,洋海人变成了仰身屈肢葬,面向上,双腿呈“山”形支起,这种姿势被认为是一种骑马的姿势;再后来就变成了仰身直肢葬,随葬的陶罐、木盆放置在他们的头侧,铁刀、骨纺轮、木梳随身携带,弓箭、马鞍辔则放在男性墓主的身旁。
考古学家推测,洋海人活动范围应该很大,马鞍、带双环铜马衔的马辔头等显示出其驾驭马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马是男人的终身朋友,他们死后殉葬完整的马匹。一副马鞍中间填塞的是鹿毛,因为鹿毛受压后有良好的恢复性,马鞍可以长期骑乘后仍旧柔软有弹性。
洋海在文明碰撞时消失
洋海人从哪里来,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的文明是什么时候成长成洋海的样式,又是什么时候悄然改变了模样?这是洋海最大最深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东西方文明在“十字路口”吐鲁番盆地的相遇。
东西方典籍记载,东西方文明相遇的时间大致在公元纪元前后。在东方,人们认为是张骞公元前139年向西探险凿通西域,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
最早对吐鲁番的文字记载就来源于张骞的报告:“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姑师,就是吐鲁番的交河故城。有学者认为交河故城就是与洋海同一文化系统的最早建立的城邦国家。
东西方文明进入了一个扩展、探索的旺盛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碰撞、交锋,一如潮来潮往。在留存下来的吐鲁番的古代文书里,人们发现了24种文字并行的壮观景象,多数早已成为了死文字,就像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一样,被另一种文明覆盖、融合了。
洋海人大约就消失在这个时期。
植物显示的文明走向
自田野考古结束之后,新疆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研究院集国内考古学、历史学、体质人类学、植物学、纺织品学等学科专家共同解读洋海,试图描摹出洋海文明的走向。
一件洋海出土的木桶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这是一只精美的木桶,砖红色的桶壁上刻着九只奔跑的野山羊,桶口粘贴的297颗呈连续倒三角的白色植物种子闪烁着瓷样光泽。经过实验鉴定,它们是小花紫草的果实,这种植物只在欧洲到中亚有分布。这种文化现象在欧亚大陆的欧洲部分出现,在亚洲尚未发现过。这就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吐鲁番洋海墓地小花紫草果实装饰文化,可能早在史前时期就从欧亚草原传到了吐鲁番。
同样,洋海墓地发现的一根葡萄藤也将文明传递的走向指向了西方。葡萄的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和小亚细亚,新疆没有葡萄的亲缘种。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的葡萄是张骞于公元前119年从大宛国(今乌孜别克斯坦)带来的。洋海发现将葡萄的东传提前了大约500年。
还有小麦。新疆最早的小麦发现于塔里木盆地的小河墓地,它证明早在4 000年前原产于地中海的小麦已经进入新疆并渐次进入中原。但是小河的小麦因为没有旁证而无法描述具体的传递路线,洋海的小麦发现为此补上了生动的一环:大约继小河之后的1 000年,小麦开始在洋海的土地上播种收获。
而黍的发现则指向了另外一个方向的文明传递——原产于东方的黍,4 000年前发现于小河墓地,3 000年前发现于洋海墓地。
洋海墓地的考古不仅反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体现南北文化的交流。它昭示着在史前时期就有“葡萄之路”、“小麦之路”、“海贝之路”,欧亚大陆上的人类,从来没有因为地理的阻隔而被真正阻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