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铸
关于逛书店、买书、淘书,我确是有太多的记忆。
从小就喜欢读书,淘旧书是我少年生涯中的一大乐趣。可以说,逛书店是我记忆中的亮点,也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和抹不去的情结。七年前的五月,我举家迁居美国,自知从此将割绝过往的一切,从新开始。孰料,甫到纽约的翌日,我就有缘踏足异国的书店,在激活思路,唤醒记忆的同时,领略到的是别有一番韵味的书店风情,那是一道迥然不同的文化景观。
第一次领略异域书情
这是个飞花纷纷的季节,我在住所附近的一个商业街区闲逛,忽而,天上飘起绵绵细雨,正思忖着找个地方避雨,不意走到了一家名叫Borders的书店门外,一阵浓郁的咖啡香味伴随着一支涓涓如流的钢琴曲从里面飘逸而出,吸引我跨入店堂。我惊异这书店何来咖啡的郁香,环顾四周,才发现这书店原来竟和隔壁的一家咖啡店相通,咖啡店里坐满了边呷咖啡边捧读书本的顾客,其情悠然。那咖啡店的咖啡味和这书店的油墨味融合起来,在肖邦悠缓而灵动的钢琴曲的渲染下散发出醉人气息,这气息中所蕴含的诗情是我以前逛书店所从未感受过的,它充满了浓浓的异国情调。
我在底楼的店堂作了一番浏览,最令我感叹的是店里置有多台计算机供你查询书籍数据,当我试着键入海明威的英文名字后,竟获得意想不到的搜索效果,各种版本的海明威著作以及对海明威的研究论著都尽列眼底,不独有其内容简介,而且还注明哪些书店里有现货出售,哪些书可在短期内提供。你还可以将在计算机里查到的书名和书号打印出来,交给店员帮你处理。
我乘着电梯上了书店的二楼,放眼望去,这二楼店堂的地面全部铺着地毯,高高的书架一排排地竖立着。再往里走,所现景象十分意外,那书架下面有好多个顾客席地而坐,有的盘脚,有的曲腿,有的靠着墙,有的傍着书架。个个手捧着书,专注于自己的阅读。任你在他们身边来回走动、他们旁若无人、悠悠自若。有的人甚至从书架上抱来一大迭书扔在身边的地上,心安理得地一本接着一本慢慢翻阅。此外,还有一些茶案和凳椅散落在店堂四周不起眼的角落里,供顾客使用。对于那些不买书却占用书店资源的人,店员对他们十分礼遇,从不干涉或示以白眼,更不要说有甚么逐客的举动。
就这样。早年以逛书店为乐的积习被眼前的这幕场景激活,此后,我常来这家书店,学着洋人在里面悠然地消磨时间。再后来,像成了习惯似的,不管走到哪个街区遇到书店总会进去看看,有时还会对街头小本经营的书摊产生兴趣。在初到美国的第一年里,因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多的是时间,因此有机会光顾不少颇有格调的新旧书店。有一次在造访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归途中,发现那附近有一家小小门面的旧书店,它的一半洼在地面之下。踏着台阶下去,柜台里站着个洋人店主,蓄着短须和长发,一副前卫艺术家的模样。书架上全是清一色的旧本原版诗集,各种文字、各个国家的版本都有,有的版本有百余年的历史,有的还是第一次印刷时的初版。所标价格不菲,令人咋舌。书店墙上挂的也尽是诗人们的肖像,有年轻英俊、风采卓卓的雪莱,有满头乱发、满面沧桑的惠特曼,有纤瘦病弱、柔情似水的勃朗宁夫人,有目光如炬、睿智深沉的哥德,有鼻架眼镜、脸带悲悯哲思的泰戈尔……除了诗集,小店还兼售一些大圆盘的旧唱片,它们的发行年代颇久,全是古典大师的名作。我捧着那些年青时仰若高山的诗人的原版诗集,心中所泛起的感觉委实有些异样,那版权页上的出版年月,那扉页上诗集的旧主人飘飘逸逸的签名,那诗行边上用颜色笔随意写下的评注,就像岁月波涛中的一个个美丽的浪花,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说不清此刻自己是激动、兴奋、好奇、抑或是怀旧,总之有一种置身于陈年老窖的恍恍惚惚感觉。
偶遇慈禧太后的“圣经”
后来,在一个来自台湾、酷爱书籍和古旧之物的朋友引领下,经常去哈德逊河沿岸的一些小镇,造访镇上的1日书店。那些书店的布置朴实无华,但具有浓郁的异域文化气息。布置店堂所用的饰物多是有一些年代的旧物,如泛黄的家庭合影、油色斑落的老油画、线条简洁流动的街区速写、开了裂的木质马车轮、锈迹斑斑的旧烛台、上个世纪初的玻璃瓶、粗拙的原木旧家具
它们通过店主匠心独到的搭配和安置,收到以简胜繁,以陋胜精的奇效,既有乡村气息又雅趣横生。有的店堂面积小,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将书架一直升到屋梁下。每排书架都置有一个可移动的短梯,让顾客爬上去翻找高处的书籍。梯子扣在一根横轴上,可根据需要左右移动,既安全又轻巧,可称得上是个巧妙的设计。有些乡村式的旧书摊设在大型古董商场的一角,它和外围的古旧之物相映成趣,浑然成为一体。
有一次偕着这位朋友踏进一家小镇的旧书店,在满目的外文版书籍中发现一本大开本的中文圣经。黑色的漆布封面上是有凹凸的竹子图案,十分精致,其左上端的书名“新约全书”是用金箔雕成。想不到在异国这样一个远离都市的小镇上,在这个文化单一,全是金发碧眼居民的乡村之地,居然会有一本如此精美的中文圣经。翻看卷首的说明,才知此书大有来历,它由教会捐款,于1894年由上海华美书馆出版,作为贡献给慈禧太后60诞辰的礼物。朋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86美元购得此书。
后来,大陆的中国基督教协会在纽约上城的圣约翰教堂举办一个中文版的《圣经》展览,在展览会闭幕的那天,我赶往圣约翰教堂参观,看到一本单独陈列在一个玻璃橱里的大开本圣经,觉得非常眼熟,再看展品边的文字说明,介绍它有百余年的历史,系为慈禧太后祝寿而出版,故被称为“君王版圣经”,仅有三本存世。我心中一惊,仔细端详这本圣经的封面后。我断定它和朋友所藏系同一版本,它们的开本尺寸,封面的面料以及上面的图案、字样都完全相同,只是前者的成色远不及后者。我不无得意地向朋友报告了我的发现,从此,这本“君王版圣经”的故事成了烙在我记忆中的一段和逛书店有关的佳话趣闻。
恐怖袭击毁不掉淘书梦
来美一年后我终于在纽约下城找到一份薪水虽不高,但颇适合自己的工作。口袋里也有了几个可供自由支配的零用钱,于是淘书的旧习又复活了,它成为我枯索乏味的异国生活中最为惬意的排遣。
半年后,我又在工作的附近发现了新的伊甸园,一家格调布局和我抵美翌日光顾过的Borders书店一样的连锁店。它座落在世贸大厦沿街的裙楼里,二楼的店堂边上附有一个开放式的咖啡店,在书架的丛林里同样置有供人阅读的桌椅。于是,每到中午一小时的午餐时间,我匆匆用完餐后就赶往那里看书。特别是寻找一些我翻译《尘世怪客》和作译注时所需的参考书和佐证数据,我在供检索用的计算机中输入梵高的名字(Van Gogh),竟能浏览到五百余种有关梵高的英文书籍,其中除了各种版本的梵高画册和书信集外,大多数都是研究梵高的论著。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不久,纽约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世贸中心南北塔楼双双倒塌。而书店所在的裙楼则严重受损,成为危楼,不得不用人工爆破的方法夷平。从此我每经过此地,在愤恨于恐怖屠夫肆意扼杀无辜生命的同时,更是对这家被我视为精神乐园的书店抱着无限的哀婉和痛惜。
然而,我的淘书梦并没有就此寂灭,很快我又在距公司二条街的Fulton街上发现了一家名叫Strand的书店,新书旧书兼售。它门外的两侧放着几个带轮子的柜架,放置的是最廉价的旧书,用以招徕顾客。走进大门,洋洋大观一片书海,店堂面积之大足可称得上是一个大型商场。书籍的科目分类甚细,覆盖面广。我最青睐的是图文并茂的艺术类书籍,绘画、雕塑、摄影、建筑、装饰、工艺、古董,门类齐全,应有尽有。这家书店还拥有大量描述和记载纽约城市历史及现状的书籍,品种之多,也是它的特色之一。你若想了解纽约市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旧闻掌故,以及城市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视觉印象,只要在书店的一角细细浏览,便都可以找到答案,满载而归。该店的旅游类书籍也多不胜数。涵盖世界各地,你若要去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观光,只须来到这家书店,拐入大门左侧,就能很快找到一本有关目的地的导游手册,它图文兼具,有的还附有详尽的地图,具有实用和收藏双重功效。
我也经常在纽约的中文书籍市场里消磨时光。纽约华埠有世界书局和东方文化事业公司两个规模较大的中文书店,销售两岸三地的中文书籍。此外,一些零星散布在华埠街头巷尾的小文具店和小礼品店,也有出售中文书籍的。它们是如我一样的华裔爱书者眷顾流连之地。
责任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