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预言私募基金开始退烧

2007-04-29 00:44游常山
海外星云 2007年19期
关键词:基金业主因业者

游常山

私募基金这一行,最近传出一连串不太顺利的麻烦。

美国食品物流业业者US Foodsewice,原本谈好以36亿美元卖给私募基金业者,最后是卖方认为整个契约对他们没有保障,临时抽腿;还有,澳大利亚原本有一笔号称有史以来最大的私募基金交易案,要标购全球最大的矿产公司BHP集团,交易金额高达2010亿澳币,也在最后一刻破局收尾。

表面看来,私募基金仍然前景看好。尤其今年6月30日,史上最大的私募基金并购案成交:加拿大的Teacher PrivateCapital买下最大的电信业者加拿大贝尔电信集团(BCE,BellCanada Enterprises),成交金额高达485亿美元。

同一时间,英国的有线电视维京媒体(Virgin Media),也以220亿美元正式卖给美国的私募基金凯雷公司(TheCarlyle Group)。

既然私募基金的成交个案迭创新高,那么《经济学家》为何此时唱衰?

衰落主因一:利率涨成本高

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私募基金业者的便宜子弹没有了。长期利率看涨是主因。

近年的私募股权主要靠机构投资人和银行低利率贷款提供资金,但是现今长期信贷利率升高,使借款成本垫高。黑石公司为何最近要上市,就是已经不能忍受间接金融的昂贵资金成本,而转以上市取得便宜资金的直接金融方法来充足营运资金。

7月起,国际间开始吹起私募基金的衰退潮。如果回顾近年来,几家美系的私募基金业者的高速成长轨迹,会发现私募基金大行其道的经营环境已物换星移。从2001年开始,美国三大私募股权集团:黑石、凯雷、KKR(Koblberg、Kravis & Roberts)纵横世界各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原因很多,私募股权经营模式弹性高、有效率,远胜过公家做庄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平台,应该是主因。

私募基金业营运模式:首先,找寻适当的投资标的,一旦锁定,就开始展开谈判、收购,接着介入经营整顿垂危的公司,短时间内改善财务后,重新发行新股待价而沽,最后迅速卖掉。那些原本乏人间津的垂危公司,焕然一新,净值暴增数十倍、甚至百倍。

在21世纪全球化资本主义体制下,无国界的金融流快速挪移,盛极而衰原本就是常态。

巧合的是,从今年7月初起,全球金融市场的资金水位挪移,潮流对私募基金双重不利:首先,从6月中旬起,这波全球股市回温,银行开始珍惜手头的头寸。其次,各国央行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连续出手的全球加息潮,使得各行库提供的利息成本都不再便宜。

衰落主因二:政策减税缩水

而私募基金原本就是靠向银行借贷,成本高,获利率就低。

再就是,财税政策的雪上加霜。私募基金业的投资大户的个人所得税减免、公司营业税的减免,都传出即将减少或取消。

过去私募基金业仿佛垂危企业和银行的救世主,各国政府寄望这些有财力、又有专业的私募股权业者来做庄挽救企业,减少垂危公司恶性倒闭、蔓延火烧社会无辜家庭,因此给予各种税制优惠。

但是目前时空环境不同了,各主要经济体的财税政策酝酿翻修,矛头直指私募基金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私募基金树大招风,过去主要拿在地银行的低利贷款的钱,难免因为资金成本便宜,手头阔绰而有挥霍之嫌;这引起被整顿的垂危公司的旧管理团队的妒恨,众多被买的公司汇成很大的声浪,这串连全球的批评声浪,已经使各国政府考虑取消私募股权交易的所得税减免。

除了被批评浪费外,许多对私募基金的批评声浪集中在:掏空已经垂危的公司的资产、加深借贷危机,大刀阔斧砍人以节省成本时,通常对旧有员工资遣、开除,换掉不满意的供货商,再者,私募基金业把公司快速买来卖去,只是想节税!

衰落主因三:治理短视近利

私募基金短视近利的作风最被人质疑。私募基金业者最常会卷入公司治理的战争。尤其是那些原本垂危公司的小股东和员工,会质疑把公司卖给私募业的原始大股东,无非是图利私募业者给的巨额酬新。

而主导新的管理阶层的私募基金业者,因为也有原始母公司的董事会要求立刻见到成效、短期马上获利的压力,难免公司稍有起色,就会卖掉公司。

这种短视近利的作风,原本是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特色之一,但是卖得太快,有时难免杀鸡取卵,对那些才被救活的垂危公司,实在是二度伤害,不利于公司的永续经营。

如今,全球金融潮流逆向转去,不利私募股权业者,今后,一本万利的好生意日渐减少,私募基金何去何从?他们要如何发展新的生意模式?还要看后续的世界金融趋势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基金业主因业者
主因意识下一类图像问题的解答
证券投资基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近期农产品价格下降 商务部:供应增加是主因
包装设计质量的主因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南方降雨不断主因厄尔尼诺
哭嫂
美国:加州食品卫生法施行遭批业者称不适用于中餐
彰化-设暗管排毒废水的电镀业者遭起诉
中外投资基金演变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