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蓤
哈佛校董会经过将近一年的招聘和筛选后,终于在今年2月9日宣布任命凯瑟琳·菊·吉尔平·福斯特(Catherine Drew Gilpin Faust)为这所具有371年历史的大学的第一任女校长。她将在今年的7月1日走马上任。
福斯特是一位研究美国内战史的杰出历史学家,也是积极捍卫女权的学者。她的任命反映出哈佛对人文知识的重视。
个性反叛的南方淑媛
福斯特1947年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一个富裕家庭,父兄都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为女性,她的母亲教育她要安分守己,了解自己在这个男人世界的地位。家里注重礼节,行动举止要求中规中矩——用完餐,如何把刀叉放在盘子上:如何在特定的小碗里清洗指尖;讲究进出门的先后秩序;如何称谓白人,如何称谓黑人;谁在饭厅吃饭,谁在厨房吃饭等等。她从小就生活在这种准备做贵夫人的家庭环境中,接受一个典型的南方淑嫒教养,然而日后却成为美国第一名校的校长。
这与她的反叛个性有关。在9岁时,福斯特曾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呼吁消除种族隔离,并参加过民权运动的示威游行。中学时代,她就读于新英格兰的一所寄宿学校,大学上的是著名女校Bryne Mawr;继而在宾州大学攻读历史硕士与博士学位,后留校教书长达25年,担任过美国学系主任和女性研究专案主任。
“今天他们会选你做哈佛校长!”
福斯特是她的前夫之姓,1976年离异后,福斯特与查理·罗森堡结婚,有两个女儿。雷德克里夫学院是哈佛没有成为男女合校之前的独立女子学院,女生可以上哈佛的课。后来哈佛招收女生之后,这所学院名存实亡,到了1999年干脆改为研究院,致力于女权的研究。2001年福斯特被任命为院长后,大刀阔斧进行整顿,请了许多在女权运动中有影响力的学者做研究员,给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福斯特以此在哈佛崭露头角,但是她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被任命为哈佛校长。
哈佛前任校长萨莫斯是有名的经济学家,也曾任克林顿政府时代的财政部长。他虽有才华、有远见,但是骄气凌人、刚愎自用,在2001年至2006年任上,屡屡得罪人。他随口发表意见称女性在科学领域的成就有限是因为男女天生有别,引起轩然大波。为了缓解校园情绪和外界的批评,他成立了一个女性教授的工作小组,来改进女性教授的招聘和升级。并新设置一个推动女性平等待遇的教务长,由当时雷德克里夫高等研究学院的院长福斯特来担任。要是没有萨莫斯这一段风波,哈佛也许不会这么快选择一位女校长。
福斯特说她的一生充满了意外。虽然早年没有立大志、做大事的愿望,然而一步一步地求学,得到了学位,写书,当教授。在被任命的当天早晨,躺在床上的她还几乎难以置信地想着:“今天他们会选你做哈佛校长!”
有“共识建造者”美誉
哈佛前后出了7位美国总统,教授中有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学校可运用的资金近300亿美元,比许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高。校长在国内、国际的地位崇高,言论自然备受关注。
福斯特被任命为哈佛校长的消息传出后,几乎是一片溢美之词,赞誉她的学术贡献、领导能力等等。不过也有一些人质疑,像哈佛这么庞大复杂的一所大学,以福斯特的经历能否胜任校长之职。有人认为福斯特与哈佛的渊源太浅,前27届的校长都是哈佛出身的,而福斯特的教育背景全在外校,且行政经验浅薄。她在哈佛只有主持雷德克里夫研究院6年的经历,而未来她得面对哈佛的2.5万名教职员,调度超过30亿美元的年度预算;而且哈佛各院系独自为政,俨然是地方诸侯,当年萨莫斯就无法调动势力最大的文学院。力挺福斯特的人则辩称校长的职务不完全在行政管理,更重要的是远见与理想,福斯特善于给人启发,促成共识,这比管理细节更重要。
在7月1日就任后,福斯特首先面对的重要考验是哈佛学院本科生的课程改革。文学院院长提出的计划报告重点是,要使哈佛教育对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的为人处事有更大的“切身关联”(relevance),其中一大重点就是充实科学的基本知识。老牌名校哈佛的课程改革对其它学校都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一如既往维护女权
福斯特在雷德克里夫研究院院长任内,聚集了一群相当有争议的、以女权运动著称的作家和学者。在哈佛大学校长任命的新闻发布会上,福斯特表示她要一如既往地争取女性地位的平等。
“我是学历史的。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过去,以及过去如何影响未来。对哈佛来说,是如何在现有的成就上更进一步,同样意味着以前做得不完美的,以后要做得更好。”
现在除了哈佛外,宾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的校长都是女性,占长春藤老牌名校校长总数的一半,但是这并不表示女性的地位在高校普遍提升。最近一份美国高等教育调查显示,女性教授的待遇、升迁的机会远远落后于男性教授。在高校体系内,女性的薪酬待遇比男性要低19%,这个差距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没有什么变化。面对这个局面,福斯特除了她本人的象征意义外,能做出多少实质的改变呢?
福斯特的学术成就在于美国内战史,总共写过5本书。她的思想见解代表了新一代历史学者对史实建构的分析。她即将出版的第六本书主题是关于内战惨重死亡对19世纪美国社会的影响。福斯特在2004年发表过一篇文章中,探讨战争为什么是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话题。她认为战争给予人们一种真实又强烈的体验,在生死关头,人人都要扪心自问: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历史学家反复分析战争的因果,但是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的感官是直觉的,这些抽象的分析并不重要,战争充满了刺激和恐怖,死亡和受害者的悲剧,给人们带来一种巨大的冲击。
福斯特是率先站出来反对伊战的学者,充分表现出她不畏惧争议的勇气。目前在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抬头之时,作为哈佛校长,她的言论将会对舆论产生更大的影响,所引起的批判也会更为尖锐,这就不像在任命之初,大家都客气三分的君子风度了。(原载《亚洲周刊》,作者为华盛顿大学历史博士。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责任编辑/胡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