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原材料消费量现加速增长局面
近些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持续加速影响,尽管存在一些变动,但总体来看,中国矿石、原油、煤炭,水泥、橡胶等原材料消费增长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如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7.4%,到2006年提高到24%。一些主要物资产品的年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钢材由2002年的18.9%提高到2006年的24.5%;成品油(原油加工量)由3.2%提高到6.3%;铝材由15.7%提高到36.9%;水泥由13.7%提高到19.1%;轮胎由14.3%提高到2005年的29%。通过上述原材料主要消耗行业或工业产品的年增长水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近年来中国原材料消费呈现加速增长局面。
由于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中国铁矿石、煤炭、铜、铝、橡胶等重要原材料的消费量迅速扩大,相继成为全球头号消费大国。其他如石油、废金属等,亦进入世界主要消费国家行列。由于世界范围内缺乏相应准备,上述“中国因素”在为国际原材料市场提供巨大的成长空间、推动全球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近些年来世界原材料供应偏紧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国际基金顺势而为,推波助澜,不断将原材料的市场行情推向历史新高。受其影响,国内外的重要原材料生产企业和贸易商们,都获得了“超级红利”。世界经济应当感谢中国!
2007年中国原材料消费需求可能出现“拐点”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价格行情与供求关系总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的价格行情在吸引投资、刺激资源供应增加的同时,亦在抑制消费,从而打造否定自身的基础。因此商品供求关系不可能永远紧张,价格行情也不可能永远涨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原材料消费增长水平的持续加速已难以维持,将陆续由峰值回落,出现由持续加速转为减速的所谓“拐点”。换言之,2007年,或者是2008年,中国原材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将要慢下来,不会再加快了。
导致中国原材料需求“拐点”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中国国内需求增长速度放缓。宏观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高时超过了30%,已经出现了局部过热。为了防止宏观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实现更为环保、更为清洁的经济增长,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抑制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发挥效应,中国宏观经济将会有所降温。预计2007年经济增速有可能回落到10%以内,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到20%左右。中国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平的回落,势必引发相关原材料需求增速的放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减缓迹象在2006年已显端倪。如固定资产增幅已经由峰值26.1%(2005年)回落到24%(2006年),钢材产量由25.8%回落到24.5%,成品油加工量由7.3%回落到6.3%,铜材产量由11.3%回落到7.2%,轮胎产量由29%回落到15%。预计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增幅,如部分有色金属等,在2007年内还有可能继续回落。
二是出口需求增长速度放缓。尽管存在不同的观点,但2007年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速减慢,已经成为一致的看法。还有观点认为,2007年底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所有这些,都将对中国出口产品空间的继续扩大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据有关资料,2006年共有11个国家对我国钢铁企业采取了27项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同时也为了中国经济更环保、更清洁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亦有意识地抑制出口,尤其是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过快出口。以钢铁产品出口为例,预计2007年已经不仅是增长速度减缓,而是较大幅度的数量下降。受其影响,矿石、煤炭,燃料油等重要原材料消费水平相应回落。
从中国需求结构进行分析,出口需求增幅的回落更快一些。这是因为:受到中国劳动力成本增加,外企税收优惠的取消、人民币升值、高污染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中国扩大境外投资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份额将部分由中国制造向其他国家制造转移,如向越南制造转移等,从而对中国境内的原材料消费增长产生负面作用。
由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拉动中国原材料消费增长的两大发动机一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同步放缓,这就使得新一年内中国原材料的消费需求尽管依然旺盛,但却会出现“拐点”:增长水平由加速转向减速。
中国重要原材料消费形势“拐点”的出现,将使得相关产品面临很大的行情逆转风险
必须指出,经过连续数年的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球石油、矿石、钢铁、铜、铝、橡胶等初级产品价格,普遍进入了高风险价位,全球超级商品牛市已经结束,将面临很大的行情逆转风险。这不仅是由于这些商品行情周期本身运行的结果,更在于中国原材料消费“拐点”的出现。由于中国原材料的消费增长不再提速,在高价位和超级利润刺激下迅速膨胀起来的原材料的新增产能,将缺乏相应的吸纳空间。供求关系偏紧的局面不可避免地让位于较为宽松的格局,从而大大增加其行情压力。
中国原材料消费需求“拐点”的出现,导致相关产品价格行情的盛极而衰。市场行情的深幅跳水,又会引发投机性库存需求的急剧萎缩,同时“买涨不买落”的市场行为,也会对正常的生产经营库存造成很大压力。需求结构中,库存需求的大量减少,必将对整体需求形势产生沉重拖累。
原材料需求形势“拐点”的出现,将引发股市格局利益调整
中国重要原材料需求增幅回落,市场行情盛极而衰,超级价格大幅度回落,必然要导致相关行业超级利润向合理利润回归,从而引发经济收益在不同行业间的重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财富效应”所引发的股市市值的结构变化也就不可避免了。一般而言,下游行业,主要是原材料的消耗行业可以获得更大利益;上游行业,即原材料的产出行业会有所损失。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回落,原材料行业超额利润的减少甚至消失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相关行业投资增长水平的迅速回落。据有关资料,上游原材料行业的投资高峰基本上都出现在2004年初,钢铁产业在投资高峰曾出现过173%的高增长率,而2006年已经转为下降2.5%;电力投资高峰最高达62.7%,到2006年已经回落到11.1%;煤炭投资高峰最高曾达148.7%,2006年已回落到27.2%。这些行业投资增长水平的放缓,伴随着整体投资新开工项目增长率迅猛回落,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原材料的需求力度,加快“拐点”的到来。
“拐点”局面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材料行业漫漫熊市的到来
应当指出,我们在这里所谓的“拐点”,仅仅是指消费增幅由持续加速转为减速,增长放缓了,决不是说消费需求掉头向下,出现绝对量的下降。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原材料消费需求依然旺盛。此外,还有一些因素的存在,增强了中国原材料价格的抗跌性。一是与国际市场比较,国内能源、水资源、材料价格偏低,根据价格要反映稀缺程度和有利于节约的原则,今后电力,水资源、成品油价格、运输费用都有可能继续上调;二是各地纷纷提高工资标准;三是我国大量进口的矿石、原油等初级产品,其供应处于高度垄断的地位,并且可以随时减产保价。
因此,原材料消费形势“拐点”的出现,决不意味着相关行业板块漫漫熊市的到来,更不意味着相关产品的市场行情陷入“价格寒冬”。(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