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刊编辑毛丹丹
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们个个沾沾自喜。当他们在人声鼎沸的北京车展上推出自家最新的车款时,人群蜂拥而至将展露无遗的新车团团围住。让生产者引以为豪的不仅仅是低廉的车价,更是豪华的设计以及具有动感的跑车设计。概念汽车也昭示着未来汽车的设计理念,以及混合燃料甚至是电能的汽车设计。身处世界上发展最快并且是第三大的汽车市场。本土汽车生产商似乎蓄势待发已久。然而就像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急于模仿成年人的举止那样,在高科技的道路上一路疯跑可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在过去的十年里几乎所有的国际汽车制造商都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他们惊讶地发现他们最为强劲的对手就是这些后起之秀——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近年来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很少再采用大众、通用以及丰田的类似款式作为自身生产的模型。为了打入海外市场,本土制造商例如奇瑞、长城和吉利已经证明具有自主开发的能力。通过从国际专家那里购买设计以及安装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他们自身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的车型。中国今年将推出100多款新车。
艰辛的努力带来了巨大的成功。2006年前十名汽车在中国的销量达到了58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而中国制造商占据了市场中27%的份额。今年中国还将出口7.5万千辆汽车到100多个国家。但是让国外产商最为担心的是本土制造商开出的超低价格。比如说上海华普的最新款车辆,配备真皮座椅。防锁死刹车系统,空调以及两年质保,售价仅为6500美元。而国外制造商称以这个价格连购买汽车生产的钢材都不够。
这种奇迹的产生是源于良好的商场嗅觉还是依靠政府的特殊照顾,这些都无法说清。早些的许多技术都被生产商借鉴。同时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或者提供担保性的贷款来支持企业。各大高校也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在费用昂贵的汽车引擎上。权威部门甚至考虑制定相关法律来规定2010年时本土汽车的份额必须占到市场总量的一半。未来的立法当中可能会规定国外生产厂在与国内合作时做更多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保证在主流引擎技术上的持续性合作。所以说本土汽车领域的发展得到了来自权威部门的帮助。尽管这一点引起了争议,称这种做法与40年前日本汽车的发展以及20年后韩国汽车的发展没有丝毫区别。
中国的不同点在于发展的进程,这才是关注的焦点。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中国本土的制造商们在技术没有发展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过度地膨胀开来?市场里消费者缺乏经验,品牌对于他们来说还不是那么重要。对于大多数买家来说价格还是尤为关键的。但是消费者们逐渐发现这样一个结果,生产商制造出来的汽车越多,那些车辆的质量就越发让人不满。
根据最新的中国汽车消费者满意指数表明,2005年中国生产的每100辆车中有246项瑕疵,而到了今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338项。5辆车中有4辆车的车主会在购车的头6个月内遇到质量问题。但是随着零售价每年1万的下调,生产商们竞相降低成本,而非提高车辆的质量。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加速这个过程的循环。生产商们明白这意味着他们要用更低质量的材料以及更短的测试时间来完成汽车的生产。这意味着信用度的降低。
这些问题已经使得中国汽车制造商推迟了它们在世界发达国家出口汽车的计划。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汽车被出口到非洲、东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这些地方的期望值要小一些而价格因素要更为重要。奇瑞和吉利2007年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计划已经推迟到2008年甚至更加靠后的时间,同时,开发混合燃料汽车的计划也被搁置。
许多外国的制造商见证了中国汽车制造商过去几年间取得的成功同时也心有不满。他们尽管对于销量的提升非常高兴,但是他们也感到支持本土制造商法律带来的不便,比如他们不得不去和那些有竞争关系的公司合作。
但是中国汽车的市场之战仍没有结束。外国制造商将在未来的市场中获利,因为消费者开始关注品牌与质量了。二手车市场的发展使得车辆的剩余价值有了一个量化标准。
日本和韩国本土汽车生产商们渐渐地通过价格竞争、民族品牌的购买以及技术性的领先的综合运用主导了国内的消费市场。今年,日本丰田、韩国现代已经生产出了世界上先进、信誉好、质量高的汽车。由于进展过快,中国国内的生产商将自身的市场放置在十分危险的处境。正是政府的帮助和导向以及估计车辆价格的消费者才使他们迅速发展。当消费者将注意力转向汽车的信誉以及转手价值时,他们对于汽车的选择就会发生改变。今年的成功或许就是明天的代价。
出处:《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