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到李明启,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撒开的关系网,几乎遍布了大半个北京城。大概是看出了记者的真诚,李明启最终还是答应了采访的要求。
近3个小时的畅谈,记者逐渐喜欢上了面前这个神情恬淡的老人。她远离“周拉奴”与“赵秀兰”,因为她普通、平凡;她远离“容嬷嬷”与“王婆”,因为她单纯、善良;她远离“初妈妈”与《青衣》中的母亲,因为她乐观、开朗。
采访中,李明启那一句“我学习了一辈子”,让人久久不能从感动中抽离出来。70岁的老人尚且如此,换来的,必将是他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童年,挑起养家的重担
“我11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37岁就开始守寡。那时候家里有5个孩子,上面还有80岁的姥姥。生活没有任何来源,我是老大,于是只上了一年半小学的我开始辍学,帮助妈妈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糊火柴盒、织草包、在粮库挑拣坏黄豆、在丹东制烟厂包香烟……至今,李明启还深深记得童年的艰苦与辛酸。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因为聪明机灵,李明启被送去学习珠算。15岁的时候,李明启成了烟酒批发部的一名售货员。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明启优美的嗓音被人发现,就这样,她成了丹东铁路抗美援朝宣传队中的一员。主要工作是为修建通往朝鲜的一条秘密铁路的工人表演节目。
那段日子,李明启吃住都在工地上,晚上排练,白天演出,还要时时留意天上的美军飞机,但她没有害怕,也没叫苦。她演唱的《志愿军小唱》《兰花花》婉转动听,说快板歌颂工人的先进事迹,参加军乐队吹号,很受工人们的喜爱。
抗美援朝结束后,宣传队解散。李明启被分配到丹东铁路疗养所当清洁工。清洁工的工作并不能掩盖她在文艺上过人的天赋,不久,她被选拔参加了哈尔滨铁路局的文艺汇演。在汇演中,李明启用二人转的曲牌表演唱的《一辆车》获得了一等奖,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
1955年9月6目,这是李明启一生都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李明启又被调到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于是她来到了北京。
“那个时候,我的待遇很好,一个月55元钱,比大学生还多一元。但是由于家里的负担比较重,我只能每月给自己留下极其微薄的生活费,其余的都寄回丹东老家。由于极度缺乏营养,13岁时得的淋巴结核这时候开始变得极为严重,这也成了我当时最大的困扰。”
李明启人生的前20年,生活负担重,营养跟不上。从13岁患上淋巴结核到1976年痊愈,有近30年的时间。熟悉淋巴结核的人都知道,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李明启也一样,那时候,38摄氏度的高烧对她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一年中有很多时间,她是在疗养院中度过的,但为了家庭,她强忍病痛,硬是撑着参加团里的演出。
也正是这段日子,造就了李明启坚强的性格。但李明启把一切挫折都转化为了人生的动力。
“由于在哈尔滨时排练过话剧《马兰花》,我发现了自己在表演上的悟性。于是到北京后不久,我主动申请到话剧团工作。我的运气非常好,到话剧团不久就有了一次表演的机会,饰演了一个漂亮的苏联女学生。没想到的是,这个角色一下子就被大家认可了。慢慢地,在老演员的帮助下,我成了话剧团里的一名主要演员,不但演出了三四十部话剧,还获得了国家话剧最高奖‘文华奖’,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这都为我后来走向影视圈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成功,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
“1997年的夏天,我记得是一个特别热的夏天,那是我家装空调后的第一年。我刚刚从外面拍戏回来,准备好好在家休息两天,凉快凉快。刚待了3天,就有人来找我说有一个特别凶的角色让你演。救场如救火,你一定得来。没想到,等我到了剧组,大家竟然都没看上我。”
李明启拍摄《还珠格格》时已经60岁了,看着恭王府满是圆石头的小路,李明启提出了一个要求,不拍全身的时候给自己一双平底布鞋。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剧中清代的花盆底鞋穿起来十分不方便,也容易使脚受伤。剧组的服装师来自台湾,看到慈眉善目的李明启翻找平底布鞋,有些不大愿意。不由地说:“不要动好不好,哎,你好面善呐。”
没得到认可的李明启自然不服气,她看了服装师一眼,大喊:“你看戏了吗你!”吓得服装师高兴地向导演“告状”:“她好凶哦。”
为了演好“容嬷嬷”,李明启精心研读剧本,特地写了“容嬷嬷小传”:嬷嬷原来是身份极低的贫民。丈夫去世后,孩子也夭折了,她除了奶水一无所有。她作为皇后的陪嫁品进宫,因此对皇后充满了愚忠。她视小燕子等人为眼中钉、肉中刺,觉得只有消灭她们才能夺回皇上对皇后的爱……
李明启的辛苦没有白费,“容嬷嬷”再次让观众和专家领略了她极大的可塑性,这次的成功也让李明启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但为了这次的成功,李明启也受了不少气。
相当一段时间,李明启的名字似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容嬷嬷”。走在路上,李明启切身体会着生活的变化,以往很喜欢亲近自己的小朋友们全都不再搭理自己。和老伴一起出去,“你看见那死老婆子了吗?”的窃窃私语从身后传来。更不用提一些见到李明启便兴奋异常的影迷,不停地拍打李明启的肩膀,大声地询问:“是你吗?是你吗?”每到这个时候,李明启都会报以微笑,她明白,这一切都源于观众对“容嬷嬷”的认可。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年。
一次李明启上了一辆出租车。每次出租车司机都对她特别友善,但这次司机却不发一语。良久,司机突然挤出一句话:“你是演容嬷嬷的吗?”
李明启说:“是呀。”司机说:“我要早知道是你我就不拉你。”
李明启不禁哈哈大笑:“你真够傻的,到现在还没有从戏里出来。”
司机如梦初醒:“你真气死我了,当时我差点把电视机给砸了。”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想当明星,但他们却不知道什么是明星。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一夜成名,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有具备了条件,才能抓住机遇。
李明启的成功,除了天赋以外,与她的勤奋刻苦和高标准要求自己是分不开的。到了东北,就去农家学习摊煎饼;去了山西,就向当地的演员学几段山西梆子;到河南拍戏,就到老乡家里拉拉家常,体验生活……这一切,李明启都把它用在了戏里。
一次拍摄电视剧《老街》,有一场戏需要已经60多岁的李明启在雨里跌跌撞撞地走。一场戏拍下来,李明启被从河里抽上来的水淋了个透心凉,剧组的人看了都心疼不已。谁知道,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她马上找到了导演,说出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再来一次,这次,我要跌倒”。她吃苦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经历了这么多,李明启始终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每一部戏,每一个新的角色,都会从零开始。
在李明启家里,记者看到了一份读烂了的剧本,那是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家有九凤》的剧本。随笔、记录、重点、感悟……上面一一呈现,有年轻演员问李明启要读多少遍才行,李明启笑了:“哪有固定的遍数啊,天天在看,天天在悟。”
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
心理年龄要年轻,生理年龄要记住。我现在的生活很充实,儿子不用操心,吃穿也不愁。在家的日子,我学会了发短信,学会了上网,同时自己还动手制作一些小工艺品,设计衣服。我和我的老伴都很喜欢小动物,和老伴一起出去拍戏,在家里哄哄“狗狗”。我不喜欢沸沸扬扬的生活,现在这样,我觉得很好。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李明启那纤尘不染的家都是由她自己打扫的。如今已是70岁的李明启,仍然利落地干着家务,走进厨房,李明启竟然孩子般地说:“摸摸我家的抽油烟机,一点油都没有。”可爱中还透着一丝得意。再拿出自己设计并刺绣的衣服和装饰品,记者发自内心地感叹:这老太太,神了。
每天早上,李明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窗台上拿回两个小盘子,一个放上白菜末拌小米,一个放满水,然后放在窗台上,拉上窗帘。不一会儿,不远处树上的小鸟就会全部飞到李明启家的窗台上,争相抢食。有打架的、有大鸟喂小鸟的,好不热闹。每到这个时候,李明启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责编/彭艺珂
E-mail:pengke4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