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宠的纽约,得意的香港

2006-12-29 00:00:00陆振华
中国新时代 2006年1期


  美国SEC主席的思维逻辑很奇特,明明是来拉拢中国证券界的,却非要先“棒杀”一番;这就难怪中国企业的老板们,一想到中国人寿的遭遇,就不寒而栗了
  
  拥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家们,想好去哪里上市了吗?是纽约、伦敦还是香港?你是不是发现,现在的形势,似乎变得越来越迷离而有趣了。
  首先是香港股票市场开始感觉良好了,而且有点受宠若惊,中国建设银行就最终把上市地选择在了香港。建行首次公开发行总数达305亿股,筹资金额高达715.8亿港元,折合92.3亿美元。
  建行自己的表述也充满了梦幻意味:这是有史以来全球银行业规模最大的IPO,也是全球资本市场第六大IPO,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也是亚洲企业(不含日本)最大规模的IPO,同时也创下最近5年半以来全球IPO的最高纪录。
  这次IPO好比一个“肥缺”,而这个肥缺给了香港。香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企业。交通银行和神华能源也选择只在香港一地首发上市,它们在香港市场同样也能获得国际资本,但成本更低、麻烦更少。
  至今,中国内地企业占香港股票市场市值的32%,与之相比,2000年时为26.9%,10年前为5.4%。安永已预言称,三至五年后,这一比率将达到50%。这足以让内地股票交易所和纽约、伦敦的金融精英们顿生羡慕之情、嫉妒之心。
  美国人克里斯托弗·考克斯等不及要说话了。这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新任主席10月中旬在北京时,极力想表明的是,中国保护本国资本市场和公司不受外国影响的决定,令美国金融界精英们感到愤怒,在“中国公司在美国融资金额大幅下降”的现实下,他指责中国公司“试图避免较高的监管标准”。
  他的这番表达足以让令在场的中国股市监管者目瞪口呆,难怪英国《金融时报》要评论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本来就在错过中国大型公司上市良机之际,他的这番话不会给该证交所带来任何好处。”
  即使是香港的监管体系,其实也多遭诟弊。但考克斯发言后相隔10天,建行就投向了香港的怀抱。同时,中国银行似乎也会只选择在香港上市,早间有香港媒体称中行最快11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有可能在2006年春季上市,募资额40亿至50亿美元。
  美国人更多的时候可以用“非常现实”来形容。考克斯来华除了想“棒杀”一番之外,更重要的是来寻求与中国证券界的合作。有消息称,纽约证交所正在北京建立办事处,以接近中国国有企业上市的决策制定者们。这是因为在大多数交易所转变为盈利机构的过程中,其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吸引亚洲精英企业IPO的能力和股票交易量。
  而在投资亚洲风潮中,纽约证交所似乎丧失了对该地区领军企业的吸引力。除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外,在纽约证交所进行的最近一次亚洲大型公司上市,还是2004年11月的中国网通,但其还选择了同时在香港上市。此间,中国大陆企业在香港筹资逾140亿美元,超过了过去十年中国公司在纽约的筹资总额120亿美元。
  耐不住寂寞的伦敦证券交易所,2004年12月曾推出大胆的市场推广计划,并吸引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筹资额12亿美元的两地上市。但在伦敦证交所主板发行的中国公司仅有6家,而在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为18家。
  纽约之所以难以吸引到亚洲公司上市,普遍认为根源在于监管与合规方面的巨大压力,尤其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该法案是2002年安然和世通公司丑闻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出台的一项严厉的公司治理法。
  而中国人寿成几乎为了“反面”典型。2003年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的中国人寿,随即就遭遇了诉讼,面临SEC对其IPO前招股书信息准确性的调查。市场观察人士认为,中国人寿遭遇的法律麻烦,对其他公司起到了明显的“威慑作用”。尽管美国的优势在于其“资金所在地”之地位。
  美国太“严格”,伦敦太“寂寞”,那么就去香港吧,——这也许是很多中国老板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