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 A Break》:热销秘密是“真人故事”

2006-12-29 00:00:00
中国新时代 2006年8期


  在英国读书期间,我在一家面包店打工,我的同事——今年36岁的戴安并非什么“文化人”,但是她每周必买一本杂志《TakeABreak》。在英国,像她这样的“粉丝”差不多有302万,也就是说,每八个英国女性中就有一个是《TakeABreak》的读者;每过1秒,就有2本《TakeABreak》售出。
  于是,我给《TakeABreak》的主编JohnDale发了邮件,希望能了解《TakeA8reak》的编辑、市场等方面的问题,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JohnDale回复:这如同向可口可乐公司询问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我怎么可以告诉你呢?不过,他表示对中国很感兴趣,他曾经在1980年来过中国,并教中国演员跳迪斯科……
  我随即给JohnDale写了另一封邮件,表示:我不想知道可口可乐的配方,只想听他介绍可口可乐有多好喝,还想了解26年前他在中国的经历。JohnDale最终同意了我的采访,条件是不能涉及“商业机密”。
  按照JohnDale在邮件中再详细不过的描述,我很容易找到了《TakeABreak》的办公地址。《TakeABreak》所处的CamdenHighStreet,如同中国城乡结合处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到处是廉价的服装、鞋帽、首饰,甚至快餐和水果……逛街的人自然是最最普通的老百姓,更以“大妈”级居多,有意思的是,这倒与《TakeABreak》的读者定位相得益彰。
  John Dale今年60岁,从《TakeABreak》创刊到现在,他已经做了15年主编。
  
  杂志16年来不变样
  
  H.Baue旗下共有三份和《TakeABreak》定位相似的杂志,杂志出版商不是整合资源,而是提倡“自己和自己竞争”。JohnDale打了个比方:一对父母生了几个孩子,孩子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何况商业性质的杂志呢。
  《中国新时代A可以介绍你自己的一些经历吗?我了解到,你曾经写过一本《王子和超自然的力量》?
  John Dale:是关于查尔斯王子和他的精神生活的。我曾经在《观察家》、《每日邮报》、《星期日邮报》,还有一份新闻杂志和一份世界新闻杂志工作过。然后,从《TakeABreak》创刊到现在,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5年。
  《中国新时代》:你之前从事的一直是关于经济,政治方面的新闻报道吗?
  John Dale:不是这样。我一直写人物报道,写人物的经历等。
  《中国新时代》:能介绍一下《TakeABreak》出版商H.Bauer的情况吗?
  John Dale:1875年,Johann Bauer在德国汉堡创立了H.Bauer出版公司,在8auer家族四代人的经营下,由最初那个不知名的小出版商发展成为如今在13个国家办有120本杂志的大型出版集团。H·Bauer不仅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欧洲国家办有杂志,在美国和墨西哥也有杂志出版。1987年,队Bauer进入英国市场,首先创办了《Bella》,1990年,创办了《TakeABreak》,在英国引起巨大的轰动。90年代后,H·Bauer出版集团又增强了《TVQuick》、《That's life》、《TVchoice》等杂志的采编力量。H·Bauer在英国女性杂志市场占有22%的市场分额,在电视周刊市场占有31%的市场分额。
  《中国新时代》:《TakeABreak》如何成为英国发行量第一的女性杂志?
  JohnDale:由于杂志涉及普通老百姓的真人故事,以及名目众多的有奖竞猜游戏等,它很快成为英国发行量第一的女性杂志。目前《TakeAbreak》每周的发行量为110万册。《TakeABreak》每年出四本特刊,每本特刊的发行量是54万册。
  《中国新时代》:杂志的读者定位怎样?
  John Dale:《TakeABreak》读者主要是25岁到55岁的女性,大部分都有孩子,她们的平均年龄是43岁。杂志在英国有将近353万的读者群,其中302万是女性读者。
  《中国新时代》:《TakeABreak》是针对女性的.你觉得你对女性了解吗?
  John Dale:不需要了解很多,因为这本杂志是关于真实的人生故事的杂志,任何人都可以评判出哪些是好故事。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这没有多大区别。女性读者喜欢看精彩的故事,关于家庭的故事,比如,她们对子女、两性关系等话题更感兴趣……这用不着费多大的劲儿就能明白。
  《中国新时代》:16年来,《TakeABreak0有没有一些变动呢?
  John Dale: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因为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多多少少有点小的调整,但是从整体来看,16年来,杂志的内容、设计、风格等都没有变化。
  《中国新时代》:那是因为你一直做主编,想一直保持你自己的风格?
  JOhnDale:杂志的发行量很大,很受欢迎,我们有什么必要来改变呢?我们怎么变呢?我们会改进,但是基本的编辑方针不会变,因为这是《TakeABreak》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国新时代》:那你们做了怎样的改进呢?
  John Dale很少,杂志和16年前没有什么两样。
  《中国新时代》:H.Bauer同时出版《That's life》和《Bella》,都是关于真实的人生故事的杂志。这样看来,H·Bauer不是自己和自己竞争吗?
  John Dale:是的,我们自己和自己竞争。就像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不同型号的汽车一样,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不同产品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再比如,一对父母生了几个孩子,孩子之间也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何况商业性质的杂志。
  《中国新时代》:你们彼此会沟通吗?
  John Dale:不会。我不认识他们,我们之间的竞争远远大于合作。这其实很正常,任何一个大公司里的团队之间都是彼此竞争的。
  
  让婚纱掩盖军装与武器
  
  2006年,《TakeABreak》最大的两个举动是“妈妈党”和“世界婚纱日”。前者被英国媒体穷追不舍地质疑他们:是哗众取宠,还是真的要参加竞选后者,用JohnDale自己的话来说,“要让女士们的盛装晚宴的力量超过男士们的军装和武器。”
  《中国新时代》:《TakeABreak》倡导8月25日为“世界婚纱日”是怎么一回事?
  John Dale:我已经联系到了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记者,希望将这一天促成为“世界婚纱日”。“婚纱”意味着什么呢?军装是男性力量的体现,那女性呢?是婚纱。婚纱意味着家庭、乐观、未来……是对家人的关心与爱。这也是为慈善组织贡献力量的机会。所有报名参加的人,由亲朋好友支持赞助,比如,在那一天,穿婚纱上班,穿一个小时,给一英镑,六个小时就是六英镑……然后你把这些钱捐赠给你选择的慈善组织。这些慈善组织可以是关于救助贫困儿童的,或是关于医院的……
  《中国新时代》: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呢?
  John Dale:是这样,苏格兰的几个女性聚会,她们都身穿婚纱,借此给慈善组织筹集资金……我们报道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是个好主意,决定把它扩大成为世界性的,要让女士们的盛装晚宴的力量超过男士们的军装和武器。
  《中国新时代》:这一举动更像是社会公益事件。
  John Dale:当然这也有助于杂志的销售。《TakeABreak》不仅仅是本杂志,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个俄罗斯杂志的主编和我谈在俄罗斯建立妇女避难所的想法,我们就可以借“婚纱日”筹款。很多时候,女性其实可以自己帮助自己。
  《中国新时代》:那关于“妈妈党”(Mum’sArmy),也是《Take A Break》扩大自己“声音”的举动了?
  John Dale:对!“妈妈党”是《Take A Bereak》的另一个战役。目前,已经有54名女性在这一旗号下,参加当地的选举,呼吁大众共同反对家庭暴力,抑制暴力玩具等。我们杂志曾经报道了很多关于家庭暴力破坏家庭的真实故事,一些女性为此卷入案件甚至自杀,但是没有哪个机构可以重视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发动了“妈妈党”……这并非大都市的女性可以理解的.因为《Take A Break》销售重点不是她们,我们有广大的非都市女性读者,我们同样为那些角落里的女性抗争着……这并非是逢场作戏、哗众取充,这是一场严肃的战争。
  《中国新时代》:你们打算在议会赢得席位吗?
  John Dale:不,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只想多参与一些民主讨论,借此表达女性的声音,赢得社会关注。赢得选举太难了,你所有的时间都得搭进去呢!
  《中国新时代》:为什么起名叫“妈妈党”?
  John Dale:英国曾经有档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叫“爸爸党”(Dad’sAfmy),是关于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喜剧,这个名字其实有点俗套。
  《中国新时代》:也有人对“妈妈党”表示质疑。
  John Dale:有些人质疑杂志做这些事情就是为吸引眼球,废话!当然要有回报,杂志才会做。即使是教皇也是要回报的,还有政客……我们并不想成立什么政府,但是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明码标价购买真人故事
  
  《TakeABreak》里的真人故事,大部分是从读者手中买来的,从20英镑到500英镑不等,如果对方可以提供真实照片的话,可以加价,读者有特别吸引人的故事也可以和编辑部讨价还价……故事有一个共性,真实的悲剧,比如,“爱了12年的情人终于离婚,并和我结婚,但是不到一年,他就爱上了其他女人,抛弃了我和他的孩子;我的妻子遗传了和她妈妈一样的病,生孩子就有生命危险,她还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我虽然和别的男人有过一夜情,但是我确定我肚子里的孩子是你的……”
  《中国新时代》:你觉得《TakeABreak》为什么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John Dale:因为《TakeABreak》是讲读者自己或是家庭的故事的,并且大都是不完美的故事。看到别人生活中的不完美,读者就会松口气,继续为自己的生活奋争吧!人们总是希望听到别人的不幸,自己感觉就会舒服一些。比如,如果你得知你的朋友最近都有好事,而你自己没有什么进展,你就会觉得很压抑。
  《中国新时代》:大多数的真人故事是悲剧,会不会让人感觉很”灰暗”?
  John Dale:你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中国新时代》:《勇敢的心》。
  John Dale:一个悲剧的结尾,是吧?动人的故事大都有个悲剧的结尾。如果某某人有个幸福的故事,可能你根本就不会感兴趣。我们喜欢可以才丁动人的故事,可以让人有启发有收获的故事……这跟人们的心态也有关系,大家都喜欢了解别人的不幸,给自己一些安慰吧!
  《中国新时代》:《TakeABreak》刊登真人真名以及真实的图片,这样的故事是否会干预故事主人公的生活呢?
  John Dale:我觉得这在英国其实很正常。我们拥有自由言论的发言权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包括对女王、对政客的报道,没有什么稀奇的。我也知道,有些国家还没有这样的传统,比如我们刚刚在波兰、俄罗斯办杂志的时候,他们的主编都找我谈,没有人愿意讲自己的故事,当地人一直都没有自由发言的习惯……
  《中国新时代》:我觉得是在最近20年,真实故事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John Dale:是最近发展成为普遍现象。其实是媒体一直都在报道人们不喜欢的事情,直到1870年前后,媒体开始报道卖淫事件,调查儿童卖淫……不过,很不幸的是,第一个调查报道儿童卖淫的那个记者因此卷入案件,被关进了监狱。当权者不喜欢自由说话的记者……
  《中国新时代》:不过,《TakeABreak》的报道风格被人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
  John Dale:过去,我们也曾经用过假名,因为英国也有“虚构小说”的传统,但是后来我们不再那样做了。
  《中国新时代》:《TakeABreak》有时候会做连续报道,很长时间关注一个故事。
  John Dale:是的,最长的一个故事我们追踪报道了两年。是关于一个刚生下双胞胎的女性,她在生下孩子不久,得知自己患了白血病,报道是关于她和疾病斗争以及她和丈夫的关系的变化的……很戏剧化,很多的波折,有点类似英国的肥皂剧《加冕街》(CoronatiOnStreet)或者《东伦敦人》(Eastenders),但是故事绝对都是真实的。
  《中国新时代》:《TakeABreak0中的真实故事由读者提供,读者同时获得高额奖金?
  John Dale:是的,他们有时候会讨价还价,要更多的钱,如果我们觉得合适,我们会支付。我们的杂志毕竟是靠这些故事赚钱。
  《中国新时代》:这部分资金在杂志收入中占多大比例?
  John Dale:我们一周卖上百万的杂志,一本76便士,这些收入就是80万英镑,并且还有广告收入,广告是一个页码12000英镑,通常有20页左右的广告……你自己也可以算的出来了。
  《中国新时代》:《TakeABreak0用的纸的质量不是很好?
  John Dale:当你买小说的时候,是取决于纸的质量,还是小说的内容呢?当然是小说的内容。当你看电影的时候,是电影的情节吸引你。一本杂志如果更多的侧重图片,那纸张的质量很重要,但是《TakeABreak》是用文字吸引读者的。《金融时报》的纸张质量肯定不比《名利场》好,但是前者的内容比后者精彩的多。
  《中国新时代》目前编辑部采编人员多少?我看到女性占绝大多数。
  John Dale:共有30人。三分之二是女性,因为女性在采访的时候比较有优势。
  《中国新时代》:你是否觉得目前英国杂志市场上有太多内容定位相似的杂志呢?
  John Dale:是,但事实却是,有的杂志停刊,有的杂志上市,市场就是这样。
  《中国新时代》:那你是否会感到有压力呢?
  John Dale:不,根本不会。这只是我的工作而已,并不是世界的末日。
  《中国新时代》:目前英国杂志市场上共有7本和《TakeA所eak》定位相似的杂志,你平时会研究对手的杂志,获得一些新的想法吗?
  John Dale:他们基本没有什么新想法。《TakeABreak》是英国第一本关于真人真串的杂志,其余的杂志都是《TakeABreak》的复制品。
  
  我把“迪斯科”带到中国
  
  在回忆26年前在中国的经历时,JohnDale个分“亢奋”,他曾经在那个时候教一个剧组的演员跳迪斯科。他觉得,或许是那部电影以及那些第一次知道怎么跳迪斯科的人,带动了中国80年代初上上下下的迪斯科热,“迪斯科很有可能是我带到中国的,哈哈……如果他们跳的不好,那是因为我的错……”
  《中国新时代》:你在给我的邮件中提到你曾经在26年前去过中国?
  John Dale:是的,那是1980年。我在中国呆了一个月。我记得当时中国正在审理“四人帮”的案件。我去了北京、上海、南京和深圳,我负责采写这个事件在不同城市的反响。
  《中国新时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任务呢?
  John Dale:因为我当时在詹姆士爵士(SirJamesGo,dsmith)办的杂志工作,当时中国人对他办的杂志很欣赏,并希望和他成为朋友,所以邀请我们去采访。
  《中国新时代》:你还提到曾经教中国人跳迪斯科?
  John Dale:那是在1980年,我在南京和翻译及另外两个朋友在酒吧聊天,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走了进来,她穿着皮大衣,牛仔裤,很时髦的样子。我的朋友告诉我,她就是当时著名的影星谁谁,我记不清她的名字了……和她一起走进来的一位男士看了看四周,然后对我的翻译讲,他们正在拍一部电影,要用这个酒吧做背景,假装是在香港的酒吧里……他们有一些迪斯科的音乐,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跳,就问我们是否可以演示一下。音乐的名字是《周末夜狂热》(SaturdayNightFever),我就教他们怎么跳……第二天,他们要我在全体演员面前示范迪斯科,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见过。迪斯科很有可能是我带到中国的,哈哈……如果他们跳的不好,那是因为我的错……
  《中国新时代》:很有意思。
  John Dale:是啊,想想,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看到这部电影,“啊,这就是香港,这就是迪斯科!”
  《中国新时代》:你当时对中国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John Dale:我喜欢中国,到了中国简直像是到了另外一个星球上。我记得,当时我在南京去菜市场,一个女士看到我,惊讶的手提带都掉到了地上,瞪着我看,大概觉得我就是魔鬼,哈哈……另外一次,一个小男孩在哭,他的妈妈就指着我,哄他……还有一次,我走进一家商店给我的翻译买一套中山装,商店里的服务员都希望摸摸我穿的衣服,因为她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布料……
  《中国新时代》: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中国变化很大。
  John Dale:在那次采访之后,我就没再去过中国。关于中国的变化都是从电视、报纸得知的。中国的变化简直是爆炸性的,但是我也担心,这样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难维持下去,因为照这样的经济增长率,全世界的资源都用上,恐怕也不够。
  《中国新时代》:H.Bauer会在中国创办杂志吗?
  John Dale:我不知道,要是我,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