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之《模式》论

2006-12-29 00:00:00
中国新时代 2006年10期


  WTO加入已经五年,经济转型继续,从牙签、打火机到纺织产品、皮鞋的出口开始,一直到家用电器占领国外市场,中国人已习惯成为经济奇迹。在高科技主导经济发展的时代,很多专业精英又为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节奏忧心重重。研究中国经济成长的路会发现,曾几何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VCD何尝不是国人眼中的“高精尖”前沿技术呢?其实,中国人看着日立电视、三菱冰箱赞叹的不能自己的日子没有过去很久。现在面对丰田汽车、intel芯片的惊呼、神秘感,不是与之如出一辙吗?
  中国人从做皮鞋到做电视机,走了20年。这并非国人的智慧、创造力指数的提高过程,而是产业系统模式逐步形成的过程。这时的重点不在于制造电视机本身的应用技术突破,而是这种产业行为需要的模式支持,或者更多的是在无意中,我们已经窥得围绕高效益产品打造产业模式的门道。但相关“模式”问题的专项研究,至今未曾深入展开。至于如何应用、优化先进“模式”以提高生产力,是模式概念建立完善后的更高层面问题了。
  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制造电视机难于从制造皮鞋中得到经验支持。但如果把产业行为按设计、生产、市场等逻辑模式进行分析,其实所有的产业都是在围绕着无形、统一的“模式”运作。至此,“模式”的关键性作用呼之欲出,“模式”优则产业前景优,“模式”劣产业前景劣。“模式”是软实力的内容,而市场竞争的本质其实是“模式”的竞争。
  许久未见的郎咸平教授再现江湖时带来了大作《模式》。这次郎教授继续深入行业的案例研究,而且从经济学专家的专业角度给了读者一个惊喜。现在许多同仁为中国的忧虑,都集中在高技术含量产业。不少有识之士认为眼下关键是对外来的应用技术仅限于模仿,缺乏研发能力,能否维持持续竞争力是个难题。郎教授说没有问题,“后发应多模仿”,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反向工程”的发展模式。
  郎咸平教授三年前已经预见中国零售业必然有大变局,所以今年起集中研究力量,推出关于中国和国际零售流通业的一系列深入案例研究,为中国流通零售行业寻找适合未来的新模式。
  中国的家电业在进行疯狂的规模扩张和价格战之后,国美大举收购了永乐,家电连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此举很有可能使得渠道与生产商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全球第一的家电零售卖场百思买的成功模式如何炼成?国际三大电器连锁店如何应对竞争?联华、华联和物美等超市的成败关键何在?
  国际服装业公司中四家新式策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