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认为,在审计工作中,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的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第十六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获取审计证据: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中注协又制订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这些充分说明了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所谓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以及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一般实施以下程序。
一、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与比较
常用的计算与比较有:
(一)绝对额比较。主要有:
1.将本年度的销售收入与上年度的销售收入进行比较,将本年度各月各种产品销售收入波动情况进行比较。
2.将本年度的销售成本与上年度的销售成本进行比较,将本年度各月各种产品销售成本波动情况进行比较。
3.将本年度的管理费用总额及构成项目与上年度管理费用进行比较,将本年度各月管理费用波动情况进行比较。
4.将本年度的营业费用总额及构成项目与上年度营业费用进行比较,将本年度各月销售费用波动情况进行比较。
5.将本年度的财务费用总额及构成项目与上年度财务费用进行比较,将本年度各月财务费用波动情况进行比较。
(二)结构百分比比较:即会计报表各组成要素占有关总额的百分数与上年同期或行业平均水平对比。主要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净利润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而销售收入额与销售净利率成反比关系,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然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将本年度销售净利率同上年同期或行业平均水平对比,若差异较大,则须进一步查明原因。
2.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毛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毛收益水平,将本年度销售毛利率同上年同期或行业平均水平对比,若差异较大,则须进一步查明原因。
3.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成本费用×100%
利润可以分为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四种形式。成本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成本)。
4.税负率
税负率=实现税金/收入总额
营业税纳税人实现税金可以为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增值税纳税人实现税金可以为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实现税金也可为所得税。
5.资产各组成项目金额占总资产额的百分数
(三)财务比率比较:先计算出各财务比率,再将其与上年同期或行业平均水平对比,若有较大差异,进一步查明原因。主要比率指标有: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将本年的流动比率与上年同期或行业平均流动比率对比,若有差异,进一步查明原因。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主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
3.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通常此比率不会超过100%。
4.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
5.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
在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通常用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作为分母,因为使用平均应收账款额更难以审查出错报,赊销收入净额为扣除现金销售后的销售收入。
6.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在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通常用期末存货总额作为分母,因为使用平均存货余额更难以审查出错报。
7.资产周转率
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在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通常用期末资产总额作为分母,因为使用平均资产总额更难以审查出错报。
8.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净销售收入
净销售收入为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收入。
9.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在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通常用期末资产总额作为分母,因为使用平均资产总额更难以审查出错报。
10.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此比率通常必须达到10%。
二、确定可比参照值
一般情况下,数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如固定资产增加,相应地提取的折旧额就会增加,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可比参照值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被审计单位上年经审计过的报表数据或相关比率
(二)被审计单位同行业相关数据或比率的平行值
(三)预算或预测值
包括被审计单位编制的本期预算或预测,以及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前资料及本期实际情况编制的预测。
三、执行计算比较
将本期相关数值与可比参照值进行对比,计算出差额。分析差额原因及确认是否有重大波动或异常情况。
(一)将本年与上年同期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并结合本年与上年同期产品销售结构及价格的变动进行分析,评价是否存在异常变动。
(二)比较本年各月各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
(三)将本年与上年同期的主营业务成本进行比较,并结合本年与上年同期产品销售结构及单位销售成本的变动进行分析,评价是否存在异常变动。
(四)比较本年各月各产品主营业务成本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
(五)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分析比较本年与上年同期同类产品毛利率变化情况,并注意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
(六)计算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其产品毛利率,分析比较本年与上年同期有无异常。
(七)计算坏账准备占应收款项金额的比例,并和以前年度的相关比例核对,检查分析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八)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及本年各月生产成本总额及单位生产成本的变化,评价本年生产成本的总体合理性。
(九)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及本年各月直接材料成本,并结合工艺变化及单价变动,分析材料成本是否异常。
(十)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及本年各月制造费用总额及其构成的变化,评价本年制造费用的总体合理性。
(十一)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及本年各月工资费用的发生额,并结合产量及工资标准变动,分析工资额是否异常。
(十二)结合工资分析性复核,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及本年各月工资性费用的变化,评价工资性费用的变化是否异常。
(十三)比较本年各月存货成本差异额,评价是否存在调节成本现象。
(十四)对本年增加和减少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长短不一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同的固定资产作适当调整,根据本年的折旧率计算本年应计提折旧额,与被审计单位计提的折旧额比较,分析折旧费用是否异常。
(十五)计算本年计提的折旧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并与上年同期比较,分析本年折旧计提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十六)计算累计折旧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评估固定资产的老化率,并估计因闲置、报废等原因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结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析其是否异常。
(十七)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及本年各月存货余额及期构成,评价期末存货余额及其构成的总体合理性。
(十八)将存货余额与现有订单、资产负债表日后各期的销售额和下一年度的预测销售额进行比较,评价存货滞销和跌价的可能性。
(十九)将与关联企业发生存货交易的频率、规模、价格和账款结算条件,与非关联企业对比,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利用与关联企业的存货交易,虚构业务交易,调节利润。
(二十)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的构成及摊销额,结合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当年原值增减额,评价本年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额是否正常。
(二十一)计算本年期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占期末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并与期初数比较,评价是否存在异常波动及波动的合理性。
(二十二)计算本年期末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数额占期末在建工程账面余额的比率,并与期初数比较,评价是否存在异常波动及波动的合理性。
(二十三)计算本年期末存货跌价准备占期末存货账面余额的比率,并与期初数比较,评价是否存在异常波动及波动的合理性。
(二十四)计算定期存款占银行存款的比例,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高息资产拆借,计算存放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占银行存款的比例,评价其安全性。
(二十五)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及本年各月财务费用的变化情况,结合长短期借款本金及利率的变化,评价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二十六)比较本年和上年同期及本年各月管理费用总额及其构成的变化情况,评价是否存在异常波动。
四、根据分析性复核结果,决定下一步审计策略
(一)对非异常或非重大波动,注册会计师可以适当简化审计程序
(二)对异常波动或重大差异,注册会计师首先应重新衡量参照值的选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确认,并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其次,应对异常波动或重大差异进行详细的实质性测试,并根据结果考虑其对报告意见类型的影响。
只要在审计过程中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得当,将会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