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在内部控制应用方面的工作经验。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由发达国家传入到我国的新的管理理念,但对会计来说并不陌生,早期会计工作的两大基本职能之一就是监督,也可以理解成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信息处理计算机化,特别是ERP在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普遍应用,为内部控制特别是事前控制在单位日常管理及会计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一、严把货币资金收入与支出关
(一)货币资金的收入
货币资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销售收入,所以会计部门审核销售凭证时,应根据销售部门所签订的销售合同,核对单价是否正确;根据仓库签字的出库单以及客户签收回执核对数量是否正确;根据公司信用政策核对是否超标准范围赊销,并每月派与收款业务相分离的人员与销售部门的台账进行核对,防止舞弊的发生。财务核算系统应及时监控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坏账的增长或减少情况,帮助销售部门建立合理的赊销尺度,防止因过度赊销造成单位的资金紧张或过于严格的赊销尺度而错过商机。
(二)货币资金的支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流等于开源。因此,控制非法和不合理的资金支出,等于为单位带来了等量资金流入。为此,会计主管首先要做到四审四看:
1.审支付申请,看申请是否有理有据。
2.审支付审批,看审批程序、权限是否正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
3.审支付复核,看复核工作是否到位
4.审支付办理,看货币资金支付是否按审批意见和规定程序、途径办理;出纳人员是否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财会人员应帮助单位建立费用预算管理体制。编制预算最好采用零基预算与弹性预算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单位各部门多报预算,使费用控制形式化。
二、把好实物资产保管关
在实物资产中比重最大的、占用资金最多的是固定资产,它是企业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保管在企业日常生产中尤为重要。对于固定资产较多的单位,应实行编号管理,如采用“使用部门编码+固定资产类别编码+序号”的编码方式。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对公司内各部门的各类固定资产数量一目了然;在购置新固定资产时,可以查看此类固定资产在公司内的分布情况,有多余的同类固定资产,可以调剂使用或多部门共同使用,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节约资金。
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交叉盘点。不仅要盘点数量,也要对固定资产的性能、使用状态进行彻底清查,做到家底清。为了便于计算机管理可以将性能的好坏及使用状态和频率进行量化。如按性能可分为以下级别:A.良好 B.一般 C.需要小修 D.经常需要修理 E.需要大修或更换部件 F.已无使用价值。使用状态可分为以下几项:A.在用 B.交替使用 C.几乎不用 D.不需用 F.一直未使用。将这些信息加入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使决策人可以对公司内任何固定资产从价值、使用状态、目前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固定资产非正常报废以及购置不需用的设备的情况作严肃处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三、进行严格的成本分析与控制
降低生产成本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的关键,所以对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在财务控制体系内尤为重要。
成本,是由料、工、费组成。费用的控制,可参见货币资金支出的控制。对于人工费用的降低,不是一味地降低员工工资,而是提高效率。单位可以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如ERP等),根据销售合同的交货时间与交货数量和正常的生产进度,安排生产计划及原料采购计划,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对于生产间歇时间可以安排机械维护与维修,安排对工人的操作培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次品率。
对于原料,领用应在事前根据生产工艺,制作的某种产品的原料构成表(亦称BOM表),加上合理的损耗,制定出每种产品的领料单并将此信息传送至财务部门及仓库。库管员应严格按领料单上的数量出库。对于超计划领料必须填写计划外出库单,经制造部主管签发,分别传至仓库及成本核算员后,方可领料。每月定期召开成本核算会,对于计划外出库应分析原因,确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单位应积极开展生产技术革新,群策群力改进生产工艺,对于不影响生产数量和质量前提下减少材料的耗用量的方法要积极采纳,并对方案的提出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原材料的采购价也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部门应根据生产需用量及需用时间,及时向采购部门提出申请。凡是不需用、不急用的原料,一律不得采购或提前采购,防止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和增加仓储负担。采购部门应建立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对目标采购市场进行动态浏览,充分了解相关供应商的产品价格、质量、供货条件、信誉以及供应商的设备状态、技术水平和财务状况,为单位采购决策提供可靠信息。采购合同的签订,应由两人以上参加,并派专人负责监督合同的执行和合同文本的保管。付款时应将入库单、验收报告及采购申请、采购合同一同送交财务部门审核。财务部门对以上资料核对无误后,方可付款。(以上步骤也可以利用计算机采取无纸化审批)防止采购人员为谋取私利多订货或订购不良品、拿回扣等舞弊情况发生。
单位可以根据多年来积累的成本核算资料,编制各个产品的标准成本,每月与实际成本比较,利用因素分析法,找出单位成本高的具体原因。在本单位内鼓励员工提出降低成本费用合理化建议,营造以降低成本为荣以浪费为耻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