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2006-12-29 00:00:00刘典芳
会计之友 2006年30期


  【摘要】本文对内部控制和企业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定位以及企业是否有必要建立内部控制等问题进行阐述。
  
  “控制论”和“管理学”都是“软科学”中的两个基础学科。所谓控制就是企业领导层掌握、支配、使之不越出规定的范围。所谓管理就是企业领导层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则对不合理的事进行过问、干预和约束。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存在着必然联系
  
  内部控制是随着管理活动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虽然最初是为外部审计人员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而提出和发展的,但其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促使内部控制由模糊的思想进入到“内部牵制”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马克思、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为代表。在他们提出的管理理论中,劳动分工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内部牵制,组织的出现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找到了基础,管理控制职能的提出则确定了内部控制的重点。
  管理理论的发展影响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划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两部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谋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管理者深刻地认识到加强企业自身管理、提高战略预见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性。与此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进入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三个要素。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普遍使用,原有的企业组织难以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理论界提出要从企业的管理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到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其包括的要素也扩展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强调内部控制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动态过程”,将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等“软性”管理因素纳入到内部控制范畴。例如国际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就建立了一整套内控制度,并严格实施,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使企业长盛不衰。
  作为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成果,2004年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随着20世纪末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危机管理理论指出,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始终,管理者只能规避风险而不能完全避免风险的发生,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识别风险的预警系统,并形成危机处理系统,以应对无处不在的风险。在日益猖獗的会计舞弊活动中,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预警作用。美国的反财务舞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通过调查认为,60%以上的财务舞弊是由于企业缺少内部控制或控制未发挥作用而导致的,建议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应当在其年报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承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讨论这些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而检测企业各个层次管理上的漏洞,提出处理风险的方案,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目标和企业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我们知道,内部控制目标不仅包括会计控制目标,还包括管理控制目标。1992年美国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义为:“保证营运的效果和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证遵守相关的法令。”明确提出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是保证企业营运的效果和效率,这与企业管理的目标基本一致。2004年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对内部控制的目标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将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因而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提供一种保护和促进。
  
  三、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深入和展开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若干管理职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它是监控各项活动以确保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其内涵应该是对组织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当一个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偏离目标战略时,管理者必须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控制不仅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管理成败的关键,各项管理活动必须以良好的控制作为保证。
  内部控制强调的重点是控制,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的作用就是为某项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而这种作用是通过各种控制手段体现出来的。例如,账目的核对就体现出控制理论中的检查和反馈的原理。因此,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管理中控制职能的深入和发展。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利于计划、组织、领导、决策等管理职能的实现,而其他管理职能又影响制约着内部控制的实施,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内部控制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因此,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达到预期的目的,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则必须借助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二者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