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SBJ790013)和江苏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JDR200539)阶段性成果
【摘要】国际会计协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当代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通过分析产生协调的内外动因和方式,得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成为当今经济发展潮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等现代经济发展方式,使各国同处一个经济平台,这给财务信息可比性增加了压力。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应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信息,客观上迫切需求一种单一的财务报告语言即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这种需求的存在,使国际会计协调化趋势日益得到关注。
推进国际会计协调化,逐步实现趋同已成为加强全球经贸往来、减少商业用语障碍和成本的有效途径。建立在当代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探索了系统混沌过程的组织协调性,描述了系统变化过程中内部各要素、层次间的协同行为,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一、协调动因
(一)内因
会计信息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表述,直接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的规范和指导,其制定过程是一种权利游戏(葛家澍)。会计国际化主要是会计准则国际化,从本质上看,绝非会计自身的问题,是利益相争的过程和利益均衡的结果。各国为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一方面受到本国政府所施加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借助政治力量作为保障实施的手段。因此,会计国际化实质是各国利益之争。
(二)外因
1.有效规范金融市场的需要。会计信息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信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的风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是会计透明度的有效保证。据联合国调查报告显示,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中,大部分没有正确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导致未能及时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难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分析引发危机的因素。
2.跨国企业活动增加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引起了全球资本流动,涌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中的强大力量,但由于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全球化,各国为保持会计标准主导地位,要求跨国公司按国别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加大了资本市场交易成本。
3.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需要。利益主体决定会计政策,会计职业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相互博弈,以求达到均衡决策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来源于会计水平的发展,而会计水平又以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系统完备,会计体系完善,会计技术应用时间长,有较高的职业水平和判断力;而发展中国家与此相反。
二、协调方式
(一)英国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总部一直设在伦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国人,因此,英国一向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现在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和IASB的会员国,更加支持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同IASC合作开发了几项会计准则,目前其宣称不再制定和发布新的准则,只发布将国际会计准则用于英国的相关指南。
(二)美国
曲晓辉教授认为:“任何一项会计法规的出台,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鉴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和压力,1995年IASC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达成一项制定倾向美国利益的核心准则协议,至此美国与IASC由“对立”转变为合作态度。2002年10月,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签订了协议,双方制定履行高质量、可比会计准则各自应承担的职责,这意味着国际会计准则充分体现美国意志,使这个经济航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推进协调。
(三)欧盟
欧盟是超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盟,随着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统一经济政策的成功实行,欧盟计划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这就必须要有统一的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最经济、最有效。2000年6月欧盟制定了在欧洲范围内消灭证券交易障碍的战略,包括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当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2000年5月通过评估后,6月欧盟委员会就以积极的态度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其7000多家上市公司从2005年起全面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原则编制合并财务报告,并建议在2007年前将其扩展到所有拟在欧洲上市的公司。
三、发展趋势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国际会计协调,是将协调置于全球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大系统内,充分考虑各国协调方式,使国际间协调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建立持续而稳定的机制。
(一)环境协调的发展原则
事物的内在改变机制,应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会计是经济环境的产物,会计准则对环境适用性要求很强。国际会计准则适用发达的市场经济、清晰的企业产权、规范的市场竞争和政府服务、较高的人员素质、西方背景的文化前景等环境。基于此种背景应立足于认识当前的环境,适应变动的环境,利用改变了的环境。如美国开发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将各国财务报告转换成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这种方式为国际间协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我国证监会也要求B股上市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缩短了与国际间的距离。
(二)经济利益协调的发展原则
会计的国际协调表面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实际上是经济利益之争。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乃至全球趋同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度量自身的利弊得失,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如美国对物价变动、投资减免税的处理等就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最终达到相关利益集团能够接受的最佳处理方式;欧盟有保留地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等破坏了准则内部完整性和统一性,使准则运用的一致性面临困难;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相对国际会计准则强调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有一定的距离,同样,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但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不可转回。
(三)社会运行协调的发展原则
会计的社会性要求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联系、与周围环境匹配,会计准则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它的制定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一种调整问题的公共选择过程,归因于各国的国情与准则的制定背景。国际会计准则目前受到各国国情差异和利益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调节各方利益的争斗将持续存在。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社会有效运行中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和必然的。因此关注本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来制定本国准则,是目前准则制定的发展趋势。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这是会计准则史上的革命性的变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程度相当高。财政部从1986年开始颁布会计制度至今已有20多年,期间经历了准则增减和修订的持续发展变化,但却总朝着与国际趋同的方向发展,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