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节约型社会下的会计规范模式

2006-12-29 00:00:00王远利
会计之友 2006年34期


  【摘要】节约型社会是一种发展治理理念,是成本管理的延伸。我国的会计规范模式在其层次性、稳定性、协调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下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是经济发展对会计改革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对于实现会计目标,降低会计规范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下会计规范模式的必要性
  会计工作是经济、财政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工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规范的科学性。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要求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必须从节约出发,会计行为也不能例外。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在其层次性、稳定性、协调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如何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我国从1993年企业会计改革开始,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具体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一直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有效的会计规范有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门的若干规定和解答等,这些会计规范之间有时出现冲突或后者否定前者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所面临的问题,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会计规范的层次较多,过于复杂。从层次上讲,基本准则要受会计法的制约,具体准则要受会计法和基本准则的制约,会计制度要受会计法、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三重制约。从会计法到会计制度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加,沟通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将加大。一道命令在经由层次自上而下传达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曲解、遗漏和失真,由下往上的信息流动同样也困难,也存在扭曲和速度慢等问题;其次,众多的部门和层次也使得计划和控制活动更为复杂,一个在高层显得清晰完整的计划方案会因为逐层分解而变得模糊不清失去协调;另外,随着层次和管理者人数的增多,控制活动会更加困难。这样看来,由于我国会计规范的层次较多,会计规范在执行中存在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会计管理不够顺畅,不但造成社会资源上的浪费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节约型社会下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符合经济发展对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会计国际化,而会计国际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模式总体上讲主要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模式。这种模式使会计规范的研究开发、制定与发行、学习培训、信息反馈修订等成本大大增加,这与新形势下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随着我国会计环境的变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我国的会计规范模式必然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化,即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模式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变。因为这种模式既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又适应国际会计规范发展的要求,更体现了新形式下创建节约型社会对会计管理行为的要求。会计准则的单一模式是节约型社会下科学合理的一种会计规范模式。
  (一)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能大大降低会计规范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上世纪80年代初,杨纪琬、阎达五两位教授率先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新概念,并进而论证了会计的本质是以讲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管理活动。会计既然是一项管理活动,其必然讲求成本效益,而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又与其管理层次密切相关。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必然涉及到相关的成本和社会效益问题,会计规范层次是否科学合理对会计规范的成本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会计管理层次问题,会计管理层次存在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副作用,层次多意味着费用也多。层次的增加势必要配备更多的管理者,管理者又需要一定的设施和设备的支持,而管理人员的增加又加大了协调和控制的工作量,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降低。在一定条件下,减少会计管理的层次是讲求经济效益的最好方法。会计规范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能大大降低会计规范的执行及其相关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具体会计准则的大量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正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
  我国于1992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在1992年11月30日颁布,自1993年7月1日实行,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接轨,最终在2006年初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显然,会计准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会计规范的走向是用会计准则逐步代替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的大量出台正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
  (三)会计准则单一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新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会计发生重大变革,会计是社会经济的产物,总是要不断地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会计规范来说,要求尽量减少其层次使会计规范的执行更加顺畅高效,而我国目前的会计规范是一个多层次格局,且缺乏相对的稳定性,这样的会计规范不仅是资源上的浪费,也给实务工作者带来了很多麻烦,其工作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提出的新要求,改进会计规范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是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新要求。
  (四)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并使会计规范执行更加顺畅
  会计工作的效率受会计人员素质及会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会计规范是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规范的层次越多,会计所处的环境就越复杂,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处理难度就越大,会计工作的效率就会降低;同时,会计规范的多层次有时会使内容重叠,这些内容若衔接不好甚至出现矛盾,从而导致会计规范执行不顺畅或执行错误,这不但浪费了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规范若采用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会计规范的层次减少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会计规范的执行就会更加顺畅,既节约社会资源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五)会计准则单一模式适应了国际会计规范发展的要求
  世界上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另一种是以德法等国家为代表的双轨制模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德法等国家的会计规范模式大有向英美等国家会计规范模式转化的趋势,德国与法国等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成立会计准则委员会,就证实了这一点。对于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中国的会计规范必然与国际会计规范接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是适应国际会计规范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会计规范模式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会计规范改革的必然。
  
  三、构建我国会计准则单一模式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批量出台,会计准则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准则的可操作性和对会计行为的指导性越来越强,会计规范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模式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变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在我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不能急于求成,在构建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会计规范模式应逐步转型
  我国会计规范模式的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1.会计制度单一模式阶段;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阶段;3.会计准则单一模式阶段。建国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模式,会计制度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规范采用了会计制度单一模式。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直到1993年我国才正式颁布实施了《 企业会计准则》,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其原因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较长,长期闭关自守,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才有了较快的发展,会计规范的改革也随之而起。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阶段,在未来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会计规范模式仍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但从长远看,随着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逐步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逐步提高,会计规范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逐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且会计准则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时,会计制度的制定权才能逐步下放到企业,才能完成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的转化。会计规范模式的这种转化是有条件和逐步的,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可能会造成会计规范的不协调,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只有条件成熟了,才能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模式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变。
  
  (二)会计准则要更加注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范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下,会计主体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主要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但在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下,会计主体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主要依据是会计准则,这就要求准则要更加注重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更加规范;才能对外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修订后的基本准则明确指出:“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必须为报告使用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并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作了系统严格的规定,创建了比较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并对信息披露的时间、空间、范围和内容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充分说明我国会计准则越来越注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范,这正是会计准则单一模式对会计规范的要求,我国的会计规范正在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过渡。
  (三)会计准则要尽量具体化,尽量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单一模式下,会计准则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处理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会计准则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若准则不具体或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范围较大,则其可操作性必然较差,同时,由于会计主体可供选择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等会计政策范围广,也使其所生成会计信息可比性和有用性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下,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要求,必须使会计准则尽量具体化,尽量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使会计准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要建立会计准则的信息反馈机制
  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建立会计准则的信息反馈机制,其目的就是要保证会计行为按会计规范严格进行,并纠正各种偏差,使其能提供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一个保障系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体系,必须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往复过程。这就要求会计主体必须将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以便为会计准则的修订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下,只有建立了会计准则的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使会计准则更好地规范会计行为,实现会计目标;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属于经济管理范畴,必须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特别是会计的国际化趋势加强,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规范作为会计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须随着会计环境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这一原则要求会计规范的出台与修订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化的会计规范模式,是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