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

2006-12-29 00: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1期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教育中要以人为本,直面人的心理内在层面,回归人的生命本体,顺应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直指“生命的体悟”,以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真正的教育智慧就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对两者沟通的体悟的基础上。”重视在教育中挖掘和展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生命的尊严与欢乐,这是叶澜“新基础教育”的核心。我国较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上海市,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积累了十分有意义的经验,给全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正如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翁铁慧所说,生命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直面的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触动的是“生命的灵动和体悟”,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深刻内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命教育特质。这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源所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的基本内涵
  
  (一)基于生命的“精神文化观”
  著名生命认识论者叔本华指出:“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世界,而是指在生命的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 这里强调的“生命的进程”,就是站在尊重生命立场的高度,把生命体验看作是理解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源。体验是深层的精神感悟,是生命焕发的依归。这就从生命哲学73994ee903edd6b402aebac55b3b51da0d46e2689044b99a2835e009cf9a411f上为开展“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文化的本质理所当然就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其基于生命的精神文化理念揭示了“开发人类生命和精神”,正是文化的本质。无可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度的精神文化。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立足从构建生命文化的视野,让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生命世界”,珍视学生的生命,透视学生内在的“生命发展需要”,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真正的“精神幸福”,促进学生精神和心灵的发展,形成一种底蕴深厚的心理健康“生命文化”教育的追求范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本体追求
   1.心理健康要关注人。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等层面,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实施全面的教育关怀。
   2.心理健康教育要完善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心理障碍(疾病),要从心灵净化的高度去唤醒他们、完善他们。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不仅要传授给他们心理健康知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疾病)或不良行为,更要关注学生人格发展,把心理教育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身心、情性不断完善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人性、培育情感的过程。
  (三)理性的价值关怀
  1.辩证地看待人。回归生命本体,就是遵遁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辩证地看待心理不健康或行为不良的学生,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为“问题学生”,更不能随意贴上不健康的标签。辩证地看待人,就是对生命发展的尊重。
  2.强调主体存在的意义。弘扬和培植人的主体性是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情感、意志、愿望等,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个性的解放,找寻学生成长的意义与价值。
  3.非功利性的意义指向。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淡化“功利”,把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人一生的健康成长,这正是高度关注人的生命,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命本体的意义所在。因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完全是基于生命的教育范式。
  4.去“泛知识化”的生命本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活动“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尽管知识的教育也有一定的作用)。应强调不能只用静态的知识代替生命发展的本真,正如生命哲学家斯普兰格所说:“教育之根只能通过人的灵魂才能实现,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
  5.去“泛技术化”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内容、方法及技术的更新以及硬件的创设,如:心理测量、建立心理辅导室等,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灵体验。泛技术化就是一种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而去泛技术化就是直面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有效教育方式触发学生的生命体验,这正是生命教育的主题。
  
   二、“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面
  
  “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范式,其系统是一个“倒金字塔式”的校园生态整体。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关注“三个层面”。
  (一)个性心理层。主要从生命个性的角度,去关照富有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待不同的个人心理问题要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直面个体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张扬他们的生命个性。
  (二)班级心理层。在班级中要善于构建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监督、自主发展、合作和谐,具有群体意识、民主意识、学习意识、团结意识的生态型班集体,创设健康浓厚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达成班级群体积极进取、合作互动、健康成长的心理状态。
  (三)校园心理层。校园应该成为心理释放和心理吸纳的“心理广场”。构建学习、创造型校园,让心灵沐浴书香,亲历实践,在灵动的学习和活动中,提升校园心理境界,给学生释放心理困惑和形成健康心理创设美好的空间,营造高品位的氛围。
  
   三、“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生态性:人是生物系统的一个部群,人生命成长的过程关涉到方方面面,与其它动植物生长一样,都必然要遵循自然性或社会性的发展规律。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关照,在生命教育与实践历程中,指引生命个体着力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让人尊重人,让人热爱自然生命,关照人类生态环境,体悟人生的社会价值。同时要特别注重创造适于孩子珍惜生命、追求生命,渴望成长的宽松的、积极健康的生态大环境,给孩子生命成长预设美好的空间。
  (二)开放性:“通过对孩子心灵的净化,让孩子心灵深处无限开放。”花季的岁月是开放的,花季的心灵是自由的。“开放性”应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如果总是束缚孩子的心灵空间,以成人的世界规治孩子的意念或行为,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孩子生命本真的灵性与追寻。
  1.开放人性,让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地激发出来,让内心真诚的潜能释放出来,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完善人性就是开放生命激情,回归生命本体。
  2.尊重人格,生命在于尊重,人格着重塑造,生命本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起点和落点都是对人的至高尊重,教育者必须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尊重人,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多样,让孩子的人格尊严回归生命。
  
  3.张扬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人(尤其是孩子),张扬个性,开放孩子的心灵视野,让孩子在富有创生性和自由度的“王国”里开放自我,成就自我,生成健康个性,生命的机能必将被激活,心理的潜在动因自然会奔放。
  (三)包容性: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要遵循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架构生命,理解支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者要学会包容甚至“包装”,学会“换位思考”。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用斥责、僵硬的方式去人为地扭曲孩子的心灵顿悟和行为矫正。让孩子在教师的巧妙“包容”和技术“包装”之中得到潜移默化、茅塞顿开的心理释放、自我领悟和自我规范。这样,产生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震撼的是“心灵的池池涟漪”。
  1.体验性: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
  自然体验——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生命,塑造健康心理。如:引导学生体验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大自然是生命的象征,一棵树、一朵花、一只小鸟……它们都有着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