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的困惑

2006-12-29 00:00:00宋文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2期


   【设计意图】
   针对当前教师们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以及压力对教师个人情绪、情感的影响,我们尝试着开展本次活动,并希望能在以下三方面有所收获。一是,为领导与教师们的平等对话搭建一个桥梁,加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二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宣泄压力的平台,减轻他们内心的压力感;三是,通过心理游戏引导教师们领悟压力的内外原因,掌握几种简单实用的减压方法。
   【参与对象】全体教师
   【活动形式】专职教师引导下的自由交谈与心理游戏相结合。
   【活动准备】硬纸板数张,画笔数支,大题板一个。
   【活动过程】
  
  导 入
  
   心理教师:作为社会人,我们扮演着多种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还有履行管理职责的教师、班主任,执行具体任务的普通职工。这么多角色集于一个人身上,很容易给我们造成角色混乱。加之残酷的社会竞争,使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今天利用这个时间,我们在一起就压力问题进行沟通,希望大家能把心中的困惑和烦恼宣泄出来,获得心灵的放松。
  
  第一环节——我的心理压力
  
  我们感受到了哪些压力,谁能先谈谈?(这个过程中,心理教师主要引导大家释放压力、宣泄烦恼。)
  教师A:我是毕业班老师,我天天都在担心明年中考能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教师B:班里只要出点问题,我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尤其担心领导不满意。
  教师C:人人都不想落后。但每次考试成绩都摆在大家面前,如果自己班的分数低点,心里就特别难受、特别烦。说真的,我比学生更害怕考试。
   教师D:我是一名新老师。尽快地熟悉环境、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对于我们都是无形的压力。特别是突发的学生问题,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总害怕辜负了领导的期望。
  教师E:身边的高手太多。我感到自己竭尽全力,能力也展现不出来。工作压力太大了。
  心理教师:老师们谈到的压力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担心自己不能把工作做好;
  担心领导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面临各方面的工作,感觉力不从心。
  
  第二环节——压力的困惑和烦恼
  
   心理教师:刚才大家谈到自己在工作方面有许多担心,这些担心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我想,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工作,一定会有很多的烦恼和困惑。大家不妨把它说出来,也许这样就会感到轻松些。(接下来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交流)
  1.我们的烦恼
  教师A:我的烦恼是脾气越来越不好。刚毕业时还挺“淑女”的,慢慢地就变成了“泼妇”。我觉得这都是工作压力造成的。
  教师B:我能力不是很强,一天到晚除了忙着上课什么也干不了。我心情很不好,我经常感到郁闷、感到忧郁、感到焦虑。总担心自己会生病,心理很紧张。
  教师C:工作弄得我很疲惫。想睡个好觉吧,还睡不着,脑子一片空白,经常失眠。
  教师D:我经常做噩梦,梦见学生不听话。有时在梦中把学生臭骂一顿,甚至揍了几下。醒来时,心情就特别不好。
  教师E:那天儿子对我说:“妈妈,我愿意当你的学生,不愿意当你的孩子。”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对学生那么好,我问你什么你却总是不耐心”。儿子的话让我感到很不是滋味,感觉欠孩子太多了。
  教师F:我不像他们那样郁闷、自责,心烦时就会疯狂地吃东西或闷头睡觉。
  教师G:别人说我们土,其实我们何尝不爱美,何尝不想成为“美女俊男”。但工作压力那么大,哪有心情逛商场。其实我也不满意这种生活状态,没有情调、没有热情,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教师H:我觉得学校领导应该给我们减减压,应该多多理解理解我们。
  学校领导:老师们的难处我们很能理解。说真的,看到老师们那么操劳,我们也挺心疼。但目前情况下,我们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过我们会重视、会想办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心理教师:工作压力打乱了我们的生活,搞得我们的情绪很不好。我们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家是否想过,工作压力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反应呢?
  2.我们的困惑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发脾气、在梦中骂学生、疯狂地吃东西和睡觉时,有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A:就感到特痛快、特放松。
  教师B:在梦中骂学生时,我觉得很解气、很畅快。
  教师C:当我疯狂地吃了一大堆东西时,感觉心理平衡多了。心想,凭什么要委屈自己。
  教师D:当我对自己说“某某,承认自己笨吧,别太为难自己了”时,好像就不那么沮丧了。
   心理教师:看来大家都很聪明。我们知道,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当我们心里有太多被压抑的情感时,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为了恢复平衡,就要给不良情绪找一个出路。发脾气、“骂”学生、疯狂吃东西等就是一种。
  教师A:外部给我们的压力是相同的,为什么各人的反应不同呢?
  教师B:可能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吧。
  教师C:我和他都比较外向,为什么我爱发脾气,他却总做梦呢?
  教师D:是啊,我们俩都内向,她经常失眠,我却很抑郁。这是怎么回事?
  
  第三环节——压力的内在原因
  
   心理教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心理压力和烦恼除了与工作有关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心理游戏。
  第一步,心理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彩笔和硬纸板分别发给每位参与者。
  第二步,宣布游戏规则:参与者根据心理教师的指令一笔一笔地画,不许问,不许涂擦,不许相互观望。
  第三步,心理教师下指令:先画一个大圆,再画很多条直线,再画一个中圆和两个小的椭圆,再画一个直勾和两个半圆。
  第四步,参与者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大家从中挑选出感觉最好的作品和最不好的作品。(最好的指看起来像一幅画;最不好的指什么也不像。)
  第五步,请被选出的最好作品的作者A和最不好作品的作者B,讲述自己完成作品的过程。
  作者A:还没下指令时我就想,宋老师肯定是想通过画来观察我们的能力,因此我必须画好。宋老师每发出一个指令时,我就在想这一笔应该怎么画,之后宋老师还可能发出什么指令。画到中间时我就猜到了宋老师要我们画什么。于是我就尽量把自己对宋老师意图的理解画出来,力图使它看起来像一幅画。
  作者B:我什么也没想,宋老师让画一个圆圈,我就画一个圆圈;让我画一直线,我就画一直线……
  心理教师:这是一个利用心理投射原理进行的心理测验游戏。我并没有想到要大家画出什么,只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明白,在完成同样一件事情时每个人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很明显,教师A的心理压力最大,教师B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原因是,A在接受外部工作任务的同时,又不自觉地给自己再下了一道任务(如,我必须…,我应该…等)。这样任务加任务就使得任务变得复杂化,他执行起来难度就加大,心理压力就大。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压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教师:A为什么会给自己再下任务呢?
  心理教师:可能是因为希望追求完美,希望得到外部的肯定和奖励。
  教师:那A为什么会追求完美和外部奖励呢?
  心理教师:这与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和价值倾向有关。(1)性格内向的人,由于较少与人交往,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别人对自己不满意。于是就会要求自己把最好的“自我”呈现在他人面前,不断地追求完美。(2)从小受到严厉管教的人,由于受到的批评和指责比较多,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做什么事情都会担心别人不满意,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为了获得外界的褒奖,只有不断地追求完美。(3)不同价值倾向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倾向自我奖励的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求努力就行。在他看来,自我的价值就在于能竭尽全力。倾向社会奖励的人,认为一个人只有获得别人的肯定时才有价值,于是他们的行为容易受外界左右。为了获得好的评价,就要求自己事事做到完美。
  从根本上讲,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把自我控制权交给了别人。而当一个人被外界所控制时,他就把自己推到了一个被动的地位,他的自尊和安全感就容易受到威胁。为了消除威胁,就要求尽量完美,做到无可挑剔,以取悦于别人,这样压力自然就大。
   教师A:原来是这样。我一直抱怨工作压力太大,现在终于明白了,压力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
   教师B:我现在觉得压力感减小了许多,可能是因为烦恼不只是我一个人才有的吧。
  
  第四环节——学会化解压力
  
  心理教师:教师B说得很好。有时我们改变一下思维,压力感就会减小许多。平时我们都是化解压力的呢?
  老师们谈了很多,如参加体育活动、听听音乐、与朋友聊聊天、到户外大喊几声、埋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与家人看一场电影或球赛等。心理教师又介绍几种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接下来带领大家做减轻心理压力的心理游戏:让所有参与者围成一个圆圈,面朝一个方向站立;然后沿着顺时针方向走动,走动过程中后面老师用双手自由拍打前面老师的后背。走动三圈后一起向后转,再沿着逆时针方向走动三圈,同样是后面老师自由拍打前面老师的后背。这样循环进行,直到大家彻底放松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心理教师提醒:要放松,要全身心地投入)。
  心理教师:做完这个活动,大家的心情怎样?
  教师:很舒服。感觉轻松多了,心情也很好。希望以后多带领我们做这类型的心理放松活动。
  最后,心理教师提醒大家: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要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同时要注意:(1)学会面对。对于不能回避、不能改变的事实,不要刻意去排斥。越排斥,就会感到越痛苦,学会与压力共处,带着压力工作,可以淡化痛苦与烦恼。(2)注意培养积极反应方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要学会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找到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一面。很多事情,好坏并非来自于它本身,而是我们的感觉影响了我们的心情。(3)当我们有了烦恼时,要学会有效地宣泄。一般说来,用外泄的方式(如运动、找人交流、大声歌唱等)比内抑的方式(如自己琢磨)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