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

2006-12-29 00:00:00雷五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6期


  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与适当的人格结构,主要包括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丰富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合理而多元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咨询技能与一定的社会生活阅历以及与心理咨询职业相匹配的人格特点;心理咨询员要实现个人成长必须时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经常检讨自己的专业修养与职业道德,定期寻求和接受行业督导,在咨询中与来访者一起成长。
  关键词:心理咨询员;素质结构;成长
  
  对武汉地区50名在学校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的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同心理咨询员在职业上是一个角色,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而且应当有与心理咨询职业相匹配的人格结构。心理咨询员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有情绪反应的、有困难挫折的、有成长需要的人,然而心理咨询员如何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实现个人成长呢?这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文力图描述心理咨询员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咨询员如何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实现个人成长。
  
  一、心理咨询员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结构
  
  Patterson (1985)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不是治疗者能够做些什么,而是他是准。Appell(1963)则指出: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能建立咨访关系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可见,心理咨询员的个人素质是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员应当具备哪些要求呢?
  
  1.知识结构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凭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求助者。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会引起求助者的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来帮助求助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性别、身份、年龄的人心理问题各不相同,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心理困扰的真正原因,调整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咨询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
  按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心理咨询师必须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测量学、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正规的心理测验、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培训中掌握相关的操作知识[1]
  
  2.技能结构
  技能与知识一样重要。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求助者的困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在哪里。其次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求助者分析问题,并引导求助者走出困境,促进人格的成长。心理咨询员的助人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建立咨访关系的技巧。任何咨询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基本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功能。来访者对咨询员的信任、亲近、可靠感是使咨询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咨访关系的建立既与咨询员有关,比如咨询员的态度和人格特征;也与来访者本人有关,如咨询动机、合作态度、期望程度、知觉水平、行为方式及对咨询员的反应,等等。咨询员在与来访者初次见面时,不要指望把当事人的问题全部搞清楚,第一次见面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咨访关系。咨询员要取得来访者的信任,适当地透露个人信息以暗示来访者自己有信心、有能力、有经验帮助他;讲清楚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如保密、互助、时间限制、尊重等,好让来访者建立合理的期待。争取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实质或引导求助者说清楚自己的问题。观察法、测验法、分析法等都能在此阶段发挥良好的作用。
  会谈技巧。谈话法是心理咨询最主要最重要的方法。咨询员应当能够在与求助者的平等交谈中,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求助者感到困惑的处境或事件、问题出现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化,能适时地、机敏地提出问题,发现求助者不自觉的掩饰和阻抗,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内心深处的症结,设计一些相应的方法来矫正某些不良行为,适时地向求助者进行某些解释,等等。
  影响与干预技巧。心理咨询中咨询员应尽量保持价值中立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员不影响或干预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如果这样理解,心理咨询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每个人都有价值观,与不同价值观的人相处,没有一颗开放聆听的心,必定困难重重。一个咨询员,如果不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所在,就会与来访者的价值观起冲突,如此就很难对来访者有帮助。咨询员在和求助者谈话时,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评论性意见,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桔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心情观望而已。”对求助者的非评判性态度,就好比望着日落那样,这种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使求助者抛开顾虑,从而把内心世界完全展示出来。咨询员的这种非评判性态度,不仅体现在言语里而且还要体现在表情和行为上。即使在认知疗法中,强调求助者出现问题的起因在于错误的认知方式,也只是强调他的认识和观点有与现实不适应的地方,对于求助者本人并不能进行刻意的批评和责怪。
  虽然说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但怎样才能助人自助呢?在咨询会谈中咨询员必须发挥影响与干预作用。在谈话中交叉使用倾听、沉默、复述、澄清、停顿、追问、面质、对峙等小技巧,有利于把握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向,以免出现咨询员被求助者牵牛鼻子的现象。在谈话中,咨询员要即时进行自我心理平衡,在受到求助者不良情绪感染后,能在最短时间内,重新使自己盹Jb态恢复平静。
  结束技巧。初学咨询者经常会抱怨来访者太啰嗦,总是不能结束谈话。其实这不是来访者的错。咨询员可以告之心理咨询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现实性原则,社会生活中做什么事都不能随心所欲。每次谈话的话题不要铺得太开,不能结束的话题可以以预约的方式继续。在每次咨询快要结束的时候,咨询员与来访者的一方或双方应当有一个小结。
  除此之外,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一定要有“度”的概念。“度”就是限度,不超过限度地做任何事结果必然是好的;超过限度或达不到限度,工作效果必然不佳,所以咨询师必须对自己工作的“度”认真把握。
  首先,咨询员必须明确自己职责的“度”。咨询员必须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己的责任是有限的。比如求助者可能认为咨询员应该为自己的心理问题负全部责任,这显然是误解。因为咨询员的责任,仅仅是协助求助者决策和提醒实施决策的注意事项,咨询员绝不能对求助者提供各种具体帮助,如求助者与领导关系不好,咨询员没有责任去调节他们的关系,更不能去说服他的领导;如果求助者因失业而感到痛苦,咨询员绝不能替他找工作;求助者因失恋后,情绪低落,咨询员绝不能帮他介绍异性朋友等等。不对咨询员的责任加以限定,其效果肯定不好,严重时可造成咨询失败。
  其次,咨询时间必须有限度。在咨询计划中,应明确规定咨询的次数、每次所用的时间。漫无目的无时间限定的咨询是盲目的低效的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活动是不可取的。时间限制对求助者也是一种帮助:必须抓紧时间与咨询员配合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机会难得;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不能自己想多谈就多谈,想不来就不来,咨询关系是一种心理契约关系。
  再次,感情沟通要有限度。目前,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咨询员在咨询中要学会“共情”。且不说这个词汇在翻译上是否妥当,单就一个“情”字足以使咨询员不好把握。咨询员与求助者之间,必须沟通,但这种沟通是单纯的情的沟通,还是理的沟通或者二者兼有呢?其尺度又如何把握呢?对待这类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度,“共情”的确会有不好的后效。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异性间建立咨询关系后,情的过度沟通会使咨询关系中产生不应有的内容,从而破坏正常的咨询关系。所以正常咨询关系的主干应当是理,而不是情。情必须在理的限制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共情”,只要能达到设身处地去理解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就可以了。求助者对咨询员适度的移情是常见的,但咨询员应当时刻清楚这是什么“情”,尤其是咨询没有彻底结束之前咨询员不可与来访者有咨询室以外的交往。
  最后,咨询目标的限制。心理咨询主要涉及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于引起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种种原因,如躯体疾病、社会环境和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心理咨询师不应作深入讨论。在不得不涉及这类问题时,也只能听取求助者的看法,而不加任何评论。充其量也只能表示理解,如此而已。这样便可把咨询目标严格地限制在协助求助者化解心理问题方面。咨询员是人不是神,既不是观世音更不是如来佛,千万不可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否则不仅帮不了别人还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3.人格结构
  并非学习了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了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就能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发现,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只有具备与心理咨询职业相匹配的人格特点才能持久地把工作进行下去,那么这里的人格特点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
  熟悉生涯辅导的学者知道,人们选择职业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泰德曼(Tiedeman)的生涯决定理论、格特弗兰德森(Gotthedson)的职业抱负理论、克鲁姆伯尔茨(Krumbohz)的社会学习理论、克内菲尔坎姆(Knefelkamp)和斯列皮兹(Slipitza)的认知发展理论、金斯伯格(Ginsberg)和舒伯(Supper)的生涯发展理论均强调不同的人适合在不同的职业领域发展。关于人格与职业匹配方面,“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Parson)的特质—因素理论和霍兰德(Holland)的类型理论最有最有说服力[2]
  帕森斯认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对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等有清楚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各行各业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酬劳、机会以及未来展望等,最后要以个人和职业的互相配合作为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目标。他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认为生涯的抉择与生涯的调整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中的表露或延伸。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霍兰德提出了一连串的研究假设与研究成果。其四个基本假设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多数人均能被分类到六种类型中,即实际型(R)、研究型(1)、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传统型(C);环境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们将搜寻可以让他们发挥技能与能力、表达他们的态度及价值、并承担问题及扮演角色的环境;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人格及所在的环境特性所决定的。此外,他还将人格与环境类型分别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排成一个六角形。依据这个六角形模型,霍兰德又发展了四个概念,它们分别是一致性、分化性、身份认定以及适配性。其中适配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假设,它是指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人与职业配合得当,其适配性就高。依据霍兰德的假设,适配性的高低,可以预测个人的职业满意程度、职业稳定性以及职业成就。
  按照霍兰德的说法,社会型的人最适合当一名心理咨询师。社会型的人富于同情心、领悟力、亲和力、影响力,热情、耐心、真诚、认真,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为一种快乐,喜欢并愿意与人交往,交往中不注重追求功利而很看重价值感。因此,很难想像没有耐心、爱心的人能够做好心理咨询。
  每个人的人格发展、个性的形成都与其过去的经验有关,越了解自己的过去,就越能帮助自己成长。自己能不断地成长,那么也就越能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帮助其成长。真实体验自己的人格倾向,例如比较喜欢哪一类型的人、在哪种情形下自己内在的容受力特别小、在哪种工作环境下自己特别顺心等等,都是自我认识与探索的过程;了解自己的特点,如优点、弱点、食物的喜好等也都是加深对自己认识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认识自己,摸清并明白自己的人格倾向及特点,才能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及挫折。
  
  二、心理咨询员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个人成长
  
  1.时刻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有:对自己能客观地认识并接纳,对他人与环境能客观地认识并接纳,情绪相对稳定,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全[3]。用一句话总结,心理健康就是心态好、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员来讲至关重要,“疗心者”必须有一颗健康的“心”;这是与一般的内外科医生很不一样的地方。生活规律、淡泊、有限接待、把工作留在咨询室、生活中不谈工作与个案、不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要做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的日光灯,等等,所有这些做法与经验都有利于心理咨询员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即使是心理健康的人也有情绪低落或不稳定的时候,此时咨询员不宜接待来访者。否则不仅不能帮助来访者还可能伤害来访者。
  
  2.经常检讨自己的专业修养
  心理咨询员的专业修养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两大块。除了学习好心理学的基础理沦,掌握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发展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外,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发展心理咨询技能十分重要。有人说心理咨询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充分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学过心理学的人不一定能做心理咨询,一则他可能不愿意,二则他可能做不了。由于师资与国情原因,国内的心理咨询员很多是在没有见习与实习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咨询领域的,这当然是很不妥当的,但其中的人多数都能够自觉遵循“实践—规范一实践—提高”的发展过程,在这方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下属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下属的中小学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分会起到了很好的平台作用。心理咨询的同行交流十分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咨询员的专业修养。
  
  3.不断提高职业道德
  张小乔认为心理咨询员应当热爱咨询事业,有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保护来访者的切身利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愿,咨询员不在咨访关系中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以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指导来访者[4]
  心理咨询中的“爱”一指咨询员对来访者的爱,二指咨询员本人对心理咨询工作与事业的爱。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还只是朝阳行业,工作回报是十分微薄的,尤其在学校背景下开展的心理咨询更是如此。如果不能怀着一颗爱心去从事心理咨询,那多半是会失望的。心理咨询员不得因求助者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而歧视求助者。心理咨询员在咨询关系建立起来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特点,这一工作的局限性,以及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咨询员对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心理咨询员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员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当心理咨询员认为自己不适于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就应对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员或医师[5]
  心理咨询归根结底是一种助人的活动,而助人是一种人格特点但主要是一种品格。
  
  4.寻求和接受行业督导
  督导(Supervision)是指有咨询专长的督导者对心理咨询学习者或称受导者,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在业务学习上与实践操作上给予及时的、集中的、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以不断提高学习者对心理咨询概念的理解和操作技能,是咨询员业务提高与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心理咨询员接受督导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复杂的丁作,来访者的问题复杂多样,而咨询员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咨询员要实现专业成长与可持续的心理健康必须依靠督导制度[6]
  督导的范围通常包括专业学习督导、工作实践督导和对咨询者个人心理健康的督导[7]。专业学习督导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和工作方案,指导理论学习、审核咨询计划、组织个案分析、举办专题讲习班、点评咨询中的重难点、参与业务考评和年检;工作实践督导包括对职业道德和相关法规、丁作态度、工作表现和业务能力的检查与指导,对业务能力的评估,关注咨询过程中咨询关系是否正常发展,等等;个人心理健康督导则指评估咨询者个人心理素质、关注心理咨询者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协助排除因职业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指导个案中个人成长的问题。
  在督导中,督导员既是教育者又是支持者还是评估者,督导的方式主要有个别督导、团体督导和现场督导。
  
  5.与来访者一起成长
  心理咨询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一种经验与另一种经验的相互影响,一种人格与另一种人格的整合[8]。不要仅仅认为咨询者帮助了来访者,来访者反过来也能帮助咨询者。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只不过是一些暂时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他们的智慧、经验、观点经常也能够帮助咨询员成长。
  每个人都有盲点,这指的是自己所不明白及不清楚有关自我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在个人的成长上成为一个障碍。对咨询员而言,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又如何能有效地帮助别人呢?而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员可能会发现来访者有时候竟能帮助咨询者发现自己的盲点[9]
  人、事、物是多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之间的互动也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其发展的轨迹,而作相应的调整是必要的;否则的话,人们就会落伍、跟不上时代。心理咨询员的一个特质就是能不断地调适其面对不同人事物时的心态、看法甚至做法,以便对来访者提供较高质量的服务,咨询员要不断地增强自己对事物的洞察力以及感受,并发现事物发展与变化的具体情况。由于需要经常面对不同的来访者,来访者的问题、思想、行为有时候能帮助咨询员感受到人事物的变化。
  
  三、结语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就像一面镜子,要反照出来访者的矛盾、盲点、期待,或是需求、渴望,或是困惑、挫折、痛苦等,然后帮助来访者恢复其内心的平衡、行为的协调。只有来访者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才可能真正从困境中走出来,不断地战胜自己并最终实现“登天的感觉”。无论咨询员采用说服的、指导的或非指导的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的,甚至会引起来访者内心的反感与怨恨。可以想见这一面镜子必须经常保持明亮,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但咨询员这面镜子,又如何不是一时而是时时地保持明亮呢?答案是咨询员必须成长,成长,不断地成长[10]。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丁正员,谌海燕.心理咨询员的素质要求及其修养途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6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2000.56
  [3]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13
  [4]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1998.46~51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1年8月
  [6]樊富珉.督导在心理咨询员培训及其成长中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2002(9)
  [?]李林英.心理咨询与咨询中的临床督导工作.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1)
  [8]李鸿义.心理咨询方法论.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211
  [9]蔺柱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及其促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10]庄丽.如何促进咨询员的专业化发展——咨询员专业化发展刍议.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心理教育研究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