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小学儿童的学业成绩既受制于智力的因素,更受制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具有一定强度学习动机的儿童一般总能专心听讲,认冀、细心、主动地完成作业,遇到困难会坚持不懈。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由此产生了城乡结合地带。城乡结合地带外来务工家庭较多,学生生源复杂,观念多元化。因此,我通过调查在城乡一体化这一特定环境下乡镇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特点与变化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发展与观念多元化的环境,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
二、方法与对象
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抽取番禺区乡镇小学3~6年级的学生1080人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39份,实得有效问卷1041份,有效率96.39%。
三、结果与分析
1.城乡一体化的乡镇小学生学习动机一般性水平占多数。学习动机的八个不同的因素处于中等程度的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处于48.2%~59%之间。48.5%的学生预想到学习和考试的结果会失败而感到不安,30.4%的学生个人要求/期望水平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
2.城乡一体化的乡镇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八个因素,通过Chi-square对3~6年级的学生进行检验,在年级间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1),学习动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弱化。
4.本地户籍与外来务工家庭的小学生在技能场面和要求水平5pzlHTbqU3YKMYOu5vOOZA==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
四、相关问题的讨论
1.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乡镇小学生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上升呈弱化趋势的讨论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经常会采取一些外部奖励措施以激励儿童的学习动机,如有些家长允诺孩子若取得理想成绩,便给予物质或金钱的奖励。教师对学生常用的激励手段如学习用品、红花、五角星、口头表扬等等。家长和教师的这些做法旨在激励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但事实表明,这些做法有一定效果,但是若处理不当,就会带来副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活动持久有效的动力来自内在兴趣和动机,外在奖励只能激发外部动机。当学习结果不断被强化,学习者得到的经验是成绩好就能得到奖励,从而形成了“学习就是为了得到奖励”这样一种错误学习动机,最终结果是削弱人的内在认识兴趣和需要,使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得不到正常发展。
所以,过度的外部激励是降低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主要因素。
2.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乡镇小学生学习动机主要问题的讨论
此次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失败回避动机非常强,而且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水平过低,这说明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不足,未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这可能与处于城乡一体化的乡镇地区区域与文化特点有关,城乡结合地带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在这一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对正在形成的城市生活,既向往,又自卑,未能确信自己会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适应城市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遇到困难,部分学生会想到失败而企图逃避,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3.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乡镇小学生中不同户籍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讨论
由于本地户籍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能广泛地了解当前的各种信息,明白学习的全面性;而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信息相对封闭,因此对学习的认识和体验不如本地户籍学生。因此,本地户籍学生在技能场面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强于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
五、建议
1.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教育部门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本土化教育,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开展专门的自信心教育与心理训练。
2.关注外来务工家庭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观念。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中心小学)
编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