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席卷全球,现今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统计中心第16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总台数4560万台,网站数677500个,上网用户达到10300万人,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人的166.13倍。
在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迅捷与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种种社会问题,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网络成癌的内涵
网络成瘾(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LAD)是指由于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1994年美国纽约的精神医生伊万·戈德堡(1van Galdbery)提出了网络成瘾这一概念,很快引起了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网络成瘾中心创始人Kimberly.S.Young,通过对496名严重成瘾者的调查,发现了这些患者的一些共同特点:对网络有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学习、丁作、生活造成的损害。Young同时还指出,网络成瘾与人们熟知的赌博、酗酒、吸毒是极其类似的,存在着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二、我国目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其分析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青少年是天然的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群体,是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及发展方式忠实的实践者。根据“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如表一)结果显示:
18~24岁的网民占到总人数的37.7%,名列第一:18岁以下的网民占到总人数的15.8%,名列第三,也是一支庞大是队伍。
那么,作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青少年上网主要做些什么呢?根据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用于聊天、玩游戏、下载娱乐内容的比例高达55.7%。在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以上(最长)的学生中,主要目的是聊天的占34.8%,玩游戏的占21.3%。有65%的学生认为上网成瘾主要是“网络游戏”,19.7%的学生认为是“聊天交友”。由于监管力度尚不完善,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地呈现在青少年面前,没有足够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较容易受到影响。有数据表明,14.3%的青少年在网上玩过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游戏,50.2%的青少年曾经无意看到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网页。
总的来看,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文体上分为6种类型:
1.网络游戏成瘾。根据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数据,玩游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
2.网络交友成瘾。通过OICQ等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更重要,追求浪漫,包括“网恋”。
3.网络色情成瘾。指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包括色情文字、图片、电影和色情聊天等。
4.网上信息收集成瘾。总是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资料或数据。
5.计算机成瘾。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感兴趣,沉溺于电脑程序,对那些新鲜的软件有强烈的兴趣,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发布个人网页或网站等。
6.其他强迫行为。如,不可抑制地参与网上讨论、BBS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
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其身心所受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网络成瘾者多是以上几个类型的混合体。
(二)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
“网络成瘾”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杀手。专家指出,网络成瘾会对青少年身心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包括以下三方面:
——生理方面。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均可严重妨碍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
——心理方面。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抑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其他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行为方面。患者表现为频繁寻求上网活动的行为。他们不惜为上网挥霍自己的学费、生活费,甚至借款,欺骗父母,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还会偷窃、抢劫。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危害是耽误正常的学习,使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下滑,甚至逃课、辍学。网络中的各种不健康内容,还可能造成青少年过分自我放纵,法律及道德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网络成痛的成因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主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根源
青少年之所以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是因为在青春期时,他们的心理和人格还不健全,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特殊的需求。
1.个体本能欲望的冲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需要往往与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在他们无法自我调节和得到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只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尽情发泄,以满足他们无法得到社会认可的本能的欲望。
2.人际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有的青少年自身性格内向,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使得其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网络世界里的交流形式则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可能产生的因沟通不良而造成的尴尬和难堪,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对自己形象损害的不良后果,因此能使这些孩子畅所欲言。
3.寻求被关爱和尊重的满足。希望受到关爱和尊重是所有青少年共同的心理需求。然而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偏差,不少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缺少关爱和尊重。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重新设计与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并以此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关爱和尊重,实现心理上的满足。在网络的舞台上,一名很普通的学生几乎可以变成他想扮演的任何角色。有一位腼腆害羞、极不自信的学生,在网上游戏中“战绩”却很骄人,他自我感觉就像万能上帝,“游戏的每个玩家都对我心悦诚服。而当我知道与我较量的是智商极高的对手时,更会使我达到自信的顶峰。”
家长在孩子青春期时往往只注重自己孩子生理上的部分要求而忽视了其在此阶段特殊的身心变化,再加上现在的父母要忙于自身的工作,因此对于孩子一些‘反常”的举动感到无法理解,便采取简单的训斥或是责骂的方法来处理,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上网的真正原因,不能将孩子的上网行为全盘否定。
(二)客观——家庭教育的缺失
除了自身的心理因素之外,青少年热衷于上网还有其客观因素。研究表明,有四种类型的孩子最容易上网成瘾。第一种是平时学习成绩各方面都比较好,但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这种孩子自尊心强,却无法承受失败,一旦成绩退步或遭遇挫折,就会采取逃避的措施去发泄内心的沮丧,而到网络上去寻求慰藉。第二种是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他们性格内向,社交羞怯或缺乏社交技巧,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却可以畅谈无阻,因为网络的隐匿性可以使他们避免被当面拒绝引起的尴尬和种种不适。第三种则是一些想像力过于丰富以及太理想化的孩子,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好迎合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第四种是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无法和子女良好沟通的孩子。一项调查显示,90%的网络成瘾都是家庭造成的,其中病态家庭(主要指心理病态)占80%。病态家庭主要包括父母感情不和、行为举止不当的家庭;父母有不良心理问题的家庭;父母对孩子过于苛刻,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过于严重的家庭。
著名的教育专家卢勤指出,现在的孩子有四大缺失:童年快乐缺失,精神文化缺失,亲情沟通缺失和成就感缺失。这些缺失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折射出现代家庭教育的不足:
1.家长与孩子的不良沟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思想上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希望有人来理解自己,肯定自己的观点,然而由于此时思想上的不成熟,他们的有些观点在家长看来是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对于孩子们幼稚的想法,多数家长或者是一笑置之,或是严厉批评,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父母给孩子过高期望的压力。一项调查显示,96%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高期望导致的压力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没有出路,最终用网络来麻醉自己。
3.家庭教育缺失“人格平等”。有的父母自己就是一个网络成瘾者,他们一方面禁止孩子沉溺于网络,自己却在电脑前彻夜奋战。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不以身作则,怎样指望孩子出人头地?
家庭氛围不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失败往往使孩子变得自卑、内向,以至于到虚拟世界中寻找精神依托和成就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网是青少年的一种逃避,是他们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家庭教育和社会反抗失败的一种补偿,是他们消极的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手段。
四、从家庭教育角度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由于孩子是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自信、被尊重等需要,才会转向网络寻求解脱,家长可根据这个特点帮助他们逐步摆脱网瘾的纠缠。
(一)正确对待网络和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首先,家长必须明确,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全方位开放的大众媒体,它与传统的大众媒体具有相同的功能,具有一切传统媒体的优缺点,在许多方面又是超越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孩子学会使用网络对他们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都有好处。熟练的电脑操作技巧更能让孩子适应未来世界的要求。
其次,孩子玩网络游戏是对紧张学习的放松,适当控制游戏时间是合适的。现在的青少年课业繁重是一个社会问题,网络游戏作为一项娱乐可适当调节和放松孩子紧张的心情。对此,家长和教师应该设法引导孩子的求知方向,帮助孩子设立远大目标,加强自控能力。
第三、责备或是限制孩子上网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家长在孩子沉迷于网络后,对孩子采取打骂或是限制其零用钱,以及跟踪孩子以防孩子进入网吧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网瘾问题,反而会使孩子因为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养成欺瞒父母、教师.偷钱,逃课等恶习。
(二)要对孩子进行网络应用教育
预防是最好的防治措施,而不是在孩子已经对网络上瘾了才来想办法挽救。在孩子接触网络之前,或是在孩子上网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让孩子知道网络只是一种学习和工作工具,和字典一样,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种高级玩具,毕竟电脑以及网络是用来丰富生活而不是毁掉生活的。家长除了指导孩子使用网络之外,还应该与孩子多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受关注的精神需求,以此来逐步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依赖程度。
(三)注重赏识教育
之所以现在很多孩子会厌学,会迷恋网吧,是因为他们缺乏成就感。大多数父母的标准总是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事实上,只有让孩子付出努力达到目标,孩子才会有成就感。过多的挫折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鼓舞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另外,家长不要想着让孩子去实现家长的梦想,而是要让孩子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创造让他们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对于孩子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不要急着去判定其对错,而要多考虑孩子的动机和目的。父母的评价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块基石,父母肯定孩子,孩子才会自信。因此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孩子所获得的成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赏识。家长尊重和欣赏孩子,孩子才会变得自信,才会健康成长。
(四)积极扩展孩子的课外兴趣范围
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和网络,家长要引导孩子走出书本,走出网络,加入到社会活动中。尽管家长的工作繁忙,仍然应该多安排时间来与孩子交流互动,帮助孩子扩大兴趣范围,培养广泛的爱好,将孩子的关注点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心理、社会及教育等的方面的原因,其中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最为紧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关于家庭教育,教育专家卢勤曾送给家长和孩子们五句忠告——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索取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因此,矫正网络成瘾,需要家长和孩子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编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