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小幼教师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2006-12-29 00:00:00靳岳滨张汉强陈敏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10期


  一、引言
  
  1999年4月至5月期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以SCL—90量表对辽宁省2292名中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表明,总计51.23%的调查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后,不少机构和学人以SCL—90量表为工具对不同群体的教师,从多个维度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调查和研究。吴樟兴对中学教师的调查发现:22.56%的中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刘霄对中西部地区教师的调查显示:25%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张灵对广州市中学教师的调查结论是:35%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此外,还有一些调查对不同类型教师当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比较。徐建明等的调查表明:女教师仅在恐怖项目上得分显著地高于男教师,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城市教师;吴樟兴的调查表明:中学男女教师在SCL—90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方面均呈显著性差异;刘霄的调查结论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如男教师,尤其是躯体化、焦虑方面明显高于男教师;余欣欣对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女性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在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焦虑和恐怖方面显著地高于男性骨干教师。张灵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类型学校以及毕业班和非毕业班教师之间,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
  这些调查结果能否成为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现实依据呢?我们认为,上述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虽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了一定的量化描述,但有些调查结论(如性别差异)还存在明显出入;有些重要的比较,如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之间,不同学段教师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还未见有调查结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另外,通过对统计数据处理方法的考量,我们发现,一些调查将不同教师群体的因子均分作差异性检验,而没有考虑这些因子的均分与成人常模之间的差异性是否显著。这样,只能得出比较对象之间数值方面的差异性,但却无法说明心理异常状况在质上的差异性。总之,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在统计处理方法的运用、调查对象的比较以及调查结论的可靠性方面均有值得完善之处。
  鉴于此,本调查通过较大规模的抽样(N=1500),并以中小幼各学段、城乡、不同学校类型等各类学校教师为对象,对表现出心理异常的教师采取比例差异的检验方法,对当前武汉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进行调查、比较和分析,以期为武汉市建设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二、方法
  
  1.对象
  调查对象总体为武汉市全体中小幼教师。根据武汉市教育局的统计资料,按大约1:100的比例,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从武汉市辖区内的七个区,按不同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所占比例,抽取教师1500人。各区调查对象的取得根据教师名册随机抽取,注意兼顾性别、年龄、职称、班主任、重点学校等统计学特征的合理分布。施测后回收量表1172份,回收率为78.1%,剔除无效量表后,得到有效量表1056份。
   2.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王征宇根据Derogatis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译稿作为调查工具,以了解武汉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量表包含90个项目,每一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①没有(计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和问题;②很轻(计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和问题,但对受检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③中等(计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和问题,对受检者有一定影响;④偏重(计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对受检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⑤严重(计5分):自觉该项症状和问题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高,对受检者的影响严重。以上所说的“影响”,是指症状和问题所致的痛苦、烦恼以及社会功能损害。评定时间范围:指受检人评定时或最近一个星期有无该项症状和问题及其程度。
  量表的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①躯体化;②强迫症状;③人际关系敏感;④抑郁;⑤焦虑;⑥敌对;⑦恐怖;⑧偏执;⑨精神病性;⑩其他(主要反映睡眠饮食情况)。
  3.过程
  本次调查通过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阳性项目检出率(大于43项),确定武汉市中小幼教师心理异常者的基本分布;通过与中国量表协作组对全国13个地区的1388名正常成人的SCL—90常模对比,确定各因子得分异常者。通过对不同性别、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班主任与非班主任、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教师、城乡教师、不现学段段教师之间的因子异常者作比例差异检验,了解不同类型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结果与分析
  
  1.武汉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异常总体状况
  武汉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各项因子上也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数据表明,武汉市中小幼教师存在心理异常的状况较为普遍,且心理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武汉市中小幼教师各因子异常状况
  按照阳性项目数超过43和各因子常模参照分的判定标准,武汉市中小幼教师心理异常检出率为40.4%。在心理异常的各项因子当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以及偏执排在心理异常检出率的前三位。躯体化检出率高表明,中小幼教师的心理问题在生理上的反应比较突出,而且演化为心身疾病(如偏头痛、高血压等)的可能性较高,这对教师的身心构成了较大威胁;强迫症状检出率高表明,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情绪冲动、行为等对中小幼教师形成了较大困扰;偏执检出率高表明,有不少中小幼教师有过强的自信,对他人(包括同事、学生)缺乏应有的信任,行为处世显得异常固执任性、刚愎自用。
  3.武汉市不同性别的中小幼教师心理异常状况比较
   武汉市不同性别的中小幼教师心理异常总体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强迫症状方面,男教师与女教师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亦即男教师对于无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行为虽力图克服但又无力摆脱的情况较女教师严重。
  4.武汉市毕业班与非毕业班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比较
  毕业班与非毕业班教师的心理异常总体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因子项目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心理异常状况比较
  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异常总体状况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班主任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五项因子上与非班主任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躯体化及强迫症状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如上所述;焦虑、敌对、恐怖三项因子的显著性差异表明,班主任的情绪紧张程度、与他人(包括学科教师、学生)心理不相容而敌视、对抗他人的消极心态以及与外界发生关系(包括对工作任务、与人交往等)时的恐惧体验远比非班主任教师严重。
  6.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教师心理异常状况比较
  非重点学校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显著地高于重点学校教师。而且,非重点学校教师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七个因子项目上显著地高于重点学校教师。尤其是精神病性这一代表严重心理问题的因子指标显著高于重点学校教师,说明非重点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方向恶化的可能性更高。
  
  7.城乡教师心理异常状况比较
  农村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显著地高于城区教师。除了抑郁因子项目城乡教师无显著性差异外,农村教师在其他8项因子项目中的心理异常状况均显著或非常显著地高于城区教师。
  8.各学段教师心理异常状况比较从阳性项目数≥44这一指标来看,小学教师心理异常状况最为严重,初中教师次之,幼儿教师第三,高中教师心理异常状况的比率相对低一些。那么,不同学段之间的心理异常状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呢?由于幼儿园教师样本量偏小,因此,我们仅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之间的心理异常状况作比率差异检验。
  (1)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比较
  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心理异常的总体状况以及各因子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小学与初中教师当中表现出心理异常的比率大致相当。
  (2)小学教师与高中教师比较
  小学与高中教师之间心理异常状况具有显著性差异。小学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比高中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严重。这种严重性突出地反映在人际敏感、焦虑、恐怖以及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
  (3)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比较
  初中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与高中教师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初中教师存在的心理异常状况比高中教师严重。而且,这种严重性也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
  
  四、讨论
  
   1.武汉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分析
  从对大样本的统计分析来看,武汉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堪忧。与全国正常成人的常模相比,武汉市中小幼教师不论是阳性项目均分还是各因子项目均分都与前者存在显著甚至非常显著的差异。另外,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40.4%,虽然低于辽宁省的调查结果,但与徐建成等对江苏省初中教师的调查结果、刘霄所作的中西部地区教师的调查结果以及张灵对广州市中学教师的调查结果相比,武汉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仍显严重。
  2.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心理异常状况的比较
  关于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之间心理异常状况的差异比较还不多见。但从此次调查看,班主任的心理异常人数占到班主任总体的45.4%,并且与非班主任之间的心理异常状况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尤其是班主任在焦虑情绪、强迫症状、恐怖以及敌对等方面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重视。
  3.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教师心理异常状况的比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重点学校教师与非重点学校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且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项目上,非重点学校教师的心理异常问题显著地高于重点学校教师。这虽然与张灵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项目的比较上,与向祖强、邢红所作的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这种调查结果的差异性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4.城乡学校教师心理异常状况的比较
  城区教师与农村教师之间的心理异常状况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且,除了抑郁因子没有显著差异外,城乡教师在其他因子项目上均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徐建成等人对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作出的“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城市教师”的结论正好相反。这种相悖的结论到底是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的,还是由于时代变迁造成的呢?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归因研究,所以在此不便对此种差异作出解释。
  5.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异常状况的比较
  对不现学段教师心理异常状况的比较还未见国内研究。本次调查涉及的学段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由于幼儿园教师的样本量只有47,没有达到大样本研究的要求。因此,本调查只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心理异常的总体状况看,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比较严重,分别达到42.3%和41.9%,与高中教师相比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且,从心理异常各因子的比较来看,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也比高中教师要严重。
  
  五、结论
  
  根据上述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武汉市中小幼教师的心理异常状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高(四成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涉及面比较广(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不同程度地存在)。
  (2)班主任、非重点学校教师、农村教师以及义务教育段教师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从提高这些群体的生命质量和工作成效,特别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要求出发,这些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成为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
  (3)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教师之间的心理异常状况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