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要比“委婉”好

2006-12-29 00:00:00穆玉忠
人大研究 2006年5期


  最近,陪同人大代表视察,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感到代表似比往日敢于直言。没有常见的客套,没有无谓的应酬,发言直奔主题,无溢美之辞,甚至是一针见血,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然而,这些直言虽然梗直不讳甚至有时不免逆耳,却因直言中寄蕴着太多太多的关注和期望,凸现了代表们关注发展、期盼发展的拳拳之心。因此,被直言询问者丝毫不以为忤,也有问必答,直言不讳,使相互间的交流达到了新的和谐。
  反思我们常见的一些视察发言,往往是先肯定成绩,一、二、三、四,赞扬惟恐不够;再叙说感受和体会,又是1、2、3、4,概括生怕不全;最后才委婉地提出批评或意见,但仍冠以“建议”之名,出语委婉且轻轻一笔带过。这样的发言,有时难免隔靴搔痒,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又虚耗了大家的时间。
  “委婉”曾是中国文人士大夫自身修养的体现,形诸语言,还有了专门的“委婉语”。回顾那因一语之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的封建时代,人们不得不明哲保身,吞吞吐吐言不由衷。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国家在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民主风气日益浓厚,为直言、诤言提供了宽敞的环境。何况,现代社会高效率的运作方式,也容不得我们再搞繁文缛节,再说那些说盐不咸、说醋不酸的淡话。我们提倡直言,倡导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特别是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为民立言、代民直言是其神圣职责,切不可因为怕得罪人而削减自己的职责,搞“花花轿子人抬人”。
  视察发言应当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因为视察是人大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视察就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考察和了解,针对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督促“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也是正确行使人大监督权,确保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监督必须到位,不到位就失去了监督的意义。而要保证监督到位,首先必须找准问题的症结,话要说到明处、事要落到实处、问题要点到痛处,这就需要直言。否则就会因出语委婉,在查找问题时指不出症结,在提出整改意见时点不到要害,在跟踪督办时落不到实处,使监督失去力度,达不到预期目的。过于委婉的发言,还可能误导被监督对象,使其认为自己干得不错,沾沾自喜,甚至会产生人大监督是“走过场”的错误认识,影响到监督的权威性。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们也经常警示: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因此,要大力倡导代表在开展视察、进行审议和履行代表职务时敢于直言,少讲套话、空话和虚话。惟有这样,才能把群众的意愿、代表的看法真实地表达出来,做到监督到位且强而有力,以坦诚之语、肺腑之言引起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督促他们采取切实措施及时纠正和克服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愿在今后的代表活动中,再多一些直言,再多一点求真务实的风气。
  (作者系贵州省安顺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