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2006-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06年18期


  本刊讯(记者王元生、李志明)据了解,到2005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解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技术创新和就业扩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月14日在广州举行的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要在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企业创业创新能力,着力转变企业增长方式,着力完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曾培炎指出,中小企业是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活力明显增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小企业既存在创业难、发展难的问题,又存在总体素质较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曾培炎强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千方百计提升发展水平,引导企业依靠质量求生存,依靠管理求效益,依靠创新求发展。二是从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严格排污治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三是从主要依靠单打独斗转变为更加注重协作配合。更多地发展专业化分工,更好地体现企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四是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督促企业遵纪守法、讲求诚信、规范经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塑造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
  曾培炎说,要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技术进步,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国际交流,扩大中小企业对外开放。
  曾培炎最后要求,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着力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建立创业投资和退出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力度,在加强服务的同时搞好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在讲话中指出,“十五”期间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国务院也将实施成长工程列入了2006年工作要点。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报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主要目标及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提出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布局结构相对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改进,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扩大。
  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家工商总局、税务总局、银监会、全国工商联、国家开发银行等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或代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局(经委、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部分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代表等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