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优势的社会学解读

2006-12-29 00:00:00杨宜勇
人民论坛 2006年23期


  从历史的视野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立足全球视野分析,中国经济何以能在世界各国中一枝独秀,关键在于中国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具有充足而持久的要素供给能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释疑是什么原因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妨从两个视角来解析,一是立足历史视野,分析改革前后我国经济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其二是立足全球视野,分析中国有什么特殊的优势,能在世界各国中一枝独秀,以如此显著的速度发展。
  首先,从历史的视野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结构变化产生新动力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有渐进式特点,不是立即取消旧体制,而是在暂不触动旧体制的情况下,先发展新体制,然后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逐步改革旧体制。这种体制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构成的创新上。渐进式改革的主要成就,就是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向经济成份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提高了整体经济的动力、活力和效率。
  据有关学者推算,改革开放头十年,体制变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显著,平均为23.6%,尽管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制度效应将会减弱,但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仍会在10%左右。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于政府,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一元化。在这种体制下,国有企业之间缺乏竞争,内部约束机制不强,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造成企业效率低下。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改进资源的配置,使其从利用效率低的部门体制中释放出来,转移到利用效率高的体制中。非公有制部门的企业预算约束较强,经营机制灵活,市场适应力强,所以在转轨经济中,国家鼓励、支持以市场为导向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国有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加大而国有部门相对较小。非国有经济不仅支撑着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促使国有企业改制的顺利实施。
  
  利用体制外元素推动体制内改革
  
  国家为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度环境,吸引各方社会力量和国外的投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最大的储蓄主体,也是最大投资主体。改革的实质是自上而下的放权让利的市场化改革,充分让企业拥有自主权和经营投资权,企业成为最大的投资主体。同时,政府还废止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出台有利于投资的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非公有经济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对历史遗留的产权不明问题的清理,使政企分开,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化,增强了乡镇集体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自我增长机制”。在过去一直高度垄断的某些行业,国家开始降低产业和行业准入制,实现非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平等竞争,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金融业非国有机构的发展问题,银行业中除了过去的国有四大银行,还涌现了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私有制银行,进一步消除限制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障碍,加大对非公有经济的贷款额度。
  在吸引外资方面,我国的市场准入政策明显地逐步放宽,20世纪8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在第一、二产业中获得进入机会,1992年以后,政府实行全国区域的全方位开放,而在我国加入WTO后,完全是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规范。此外,政府旨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正试图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制度环境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持续不断的激励与保护,这些措施如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防止政府对企业经营投资的不适当干预等等。政府在产权确认、市场准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刺激了社会投资欲望,扩大了投资规模,在1978—1994年间,私人投资对总产出的贡献增长了32倍,平均每年增长30.6%。到2006年,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左右。
  
  市场化改革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这里我们将更关注在劳动力要素的重新配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在计划体制的框架下,生产要素被强制地束缚在特定的生产部门。市场化改革逐步打破了阻碍要素流动的各项障碍,使要素市场渐渐形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可以按照市场所指示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在部门之间重新进行有效配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农业边际生产率低,在画地为牢的阻碍消除之后,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大规模地转移,同时城市中也开始存在劳动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表现为两种渠道:一开始即“离土不离乡”,改革期间有1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这一过程被称为“农村工业化”,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基本动力源。另一个渠道即向城市流动,即城市化过程。城市能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为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而农民工从土地走向城市的过程中,也增加了收入,进而刺激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
  
  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这首先体现在居民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认识问题上,改革前,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思想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比较忽略经济建设,而且在产业结构上,重视农业疏忽工业,重视重工业忽略轻工业。对于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不可能很好地引进与学习。伴随着渐进式的改革,一方面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观。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为国内居民提供了新的消费示范,国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给了国内生产者提供了学习、引进、模仿和再开发的时间和机会。
  下面我们立足于全球视野,分析中国经济何以能在世界各国中一枝独秀。
  增量革命使得中国已经进入经济起飞的轨道
  从国外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人均GDP400—2000美元为经济起飞阶段,2000—10000美元为加速成长阶段,10000美元以上为稳定增长阶段。我国2005年的人均GDP是1703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25和日本的1/21。由此可见,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国由经济起飞到工业化完成阶段将持续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时期。目前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是发展的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有别于他国的优势。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需求拉动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中国有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庞大的消费市场,13亿人口是个巨大的消费群体。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新的消费领域的开拓,人们的消费性支出不断上升,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和其他国家相比不高,但因为收入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较大,各种消费倾向共存且相互影响,因而社会消费欲望强于同等人均收入的其他国家。并且消费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我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越过了温饱型的消费方式,转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如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住房和汽车等奢侈消费品的拥有量越来越多。
  
  城市化是持续不断推动力
  
  我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这就决定我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投资需求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很大。首先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中国一直奉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不断增加。其次是新兴支柱产业,如汽车等产业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其形成对投资需求很大。再次是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带来交通拥挤、电力、住房紧张等问题,必然会增加政府对道路、城市地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带动了城市房地产业的兴旺,这几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房价的高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住房投资需求的旺盛。
  
  储蓄偏好和人口红利支撑高投入
  
  中国较其他国家发展的优势还在于具有充足而持久的要素供给能力。在资本的投入上,因为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影响,我国居民一直保持储蓄习惯,特别是在目前特殊的转轨阶段,由于人们对制度改革的预期不确定性,使国民为了抵抗未来的风险,保持较高的储蓄率。虽然有学者认为储蓄率高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不管怎样,鼓励高储蓄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原则。同时,因为中国如此大的市场对国外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在劳动力供给上,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成本低廉,不会因劳动力短缺或成本升高而影响经济发展,这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而且这一优势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这样不仅可以有助于国内的积累,而且会加大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经济的发展最终是要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辅相成的。在发展上要追求和谐、科学的发展观,切忌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而且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严重,以及下岗、失业等问题,使国民对未来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警示,只有社会稳定才能有健康、高速的经济发展,相反地如果不注意社会发展,一意孤行,一旦社会问题的积累达到或超过临界点,必将导致社会动荡,那么经济的良好发展也将不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