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葫芦制作的艺术品对许多艺术创作者而言并不陌生,可是在葫芦上用烙铁烙画,许多人则是闻所未闻。在新疆,有这样一位开创先河的女子,她叫赵君。对新疆民俗文化情有独钟的她,在普普通通的葫芦上烙出了一幅幅具有浓浓新疆地域风情的画卷,也“烙”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
赵君1972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受家庭的熏陶,她从小就十分爱好与艺术有关的一切活动。她学过舞蹈,对音乐和书画也十分喜欢。那时的她深深地沉迷在艺术的殿堂中。如果不是因为家庭的变故,赵君还会继续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就在赵君享受着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充实和快乐时,不幸突然降临到这个家庭:赵君8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了。失去了母亲,赵君的世界顿时失去了所有的色彩。几年后,赵君还没有从丧母的悲痛中走出来,父亲又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了。面对女儿愤恨的眼神,父亲把赵君送到了兰州奶奶家。那年,赵君考入了当地一所医学院。
从医学院毕业后,赵君不顾奶奶的百般挽留,毅然回到了乌鲁木齐,随后进入一家医院工作。可令她无法接受的是,为了当时家庭的和睦,父亲竟然拒绝接纳她。也就是在那时,赵君知道了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身世:自己的生母是苏联人,与父亲结婚生下了自己后,因为无法再忍受酗酒的父亲长久对她的打骂,她与父亲离了婚,回到了苏联。那时赵君太小了,还不记事。想到疼爱自己的“母亲”竟然是养母,而她对自己视如己出的爱又是那样的博大深切,想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父亲竟然这样薄情,生母在自己还那样小的时候也狠心地离去了,赵君不由得潸然泪下。亲情的意义在赵君面前彻底被颠覆了,赵君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精神几近崩溃的她患上了抑郁症。
那段日子,是赵君生命中最灰暗的时光。孤零零的她非常的消沉。堆积在她心中的痛苦和愁绪无法排遣,她任由病魔肆意折磨着她的心。难道就这样消沉下去,让自己的生命永远这样灰暗?自尊心极强的赵君深深地明白,如果克服不了病魔的控制,自己这一生就算完了,将终日活在沮丧和消沉之中。于是,赵君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外出,每到休息日,她都会去接触大自然。加之自己是学中医出身的,外出的赵君在放松心情的同时顺便采采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靠着执著和顽强,3年后,赵君的抑郁症不治而愈了!
也正是在这3年当中,与大自然为伍的赵君对艺术有了新的感悟和体验。她沉寂多年的对艺术的热爱慢慢复苏了。为了有更多、更自由的时间从事艺术活动,赵君从医院辞职,自己开了一家诊所。
1996年,在一位朋友的引见下,赵君师从一位老者开始学习书法。想藉书法修身养性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期间,她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并和他结下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那天,赵君像往常一样去上书法课,在老师家里,她见到了一位陌生的男子。他看上去稳重大方,一种不易觉察的艺术气质在他淡淡的笑容中时隐时现。老师对赵君介绍说:“这是你的师兄,叫马文彬。”当时的赵君调皮地反问道:“师兄?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啊?”
不久,在一次朋友聚餐中,赵君和马文彬又不期而遇了。于是,赵君向马文彬挥手示意。那一刻,赵君水灵灵的大眼睛中洋溢着的善良与热情深深打动了马文彬的心。
吃饭时,当螃蟹被端上桌后,知道这是赵君的最爱的朋友们纷纷把螃蟹挟给她,赵君也不客气,像个孩子般地大快朵颐起来。望着赵君天真、纯洁、毫不矫揉造作的模样,马文彬笑了,他知道,自己的生活再也无法与眼前这个美丽可爱的女子分开了。
后来两人恋爱后,马文彬说起这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幕时问赵君:“你知道当时我看着你大口吃螃蟹的样子想到了什么吗?”“你一定在想,这个女孩子吃东西的样子也太不斯文了!”“不对!”马文彬眼睛里充满了柔情,“我在想,如果以后我和她在一起了,一定买好多的螃蟹,让她好好吃!”这让赵君出乎意料的答案当时就彻彻底底地让她“缴械投降”了。赵君在一瞬间完完全全感受到了马文彬对她实在而深厚的爱。
交往后赵君得知,马文彬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企业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同赵君一样,他也喜欢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喜欢不受世俗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正因为如此,在单位工作了一年之后,马文彬辞职了。之后他就去了北京,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爱好——收藏。然而,做的虽然是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时间一长,孤身在外的寂寞很快就压抑了他涌动的灵感,马文彬又回到了乌鲁木齐,开了一家收藏品店。
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发现,他们的共同点竟是这样的多。都痴迷于艺术,注重精神生活,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他们谈恋爱期间,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一起去野外触摸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2000年,他们幸福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马文彬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妻子赵君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赵君开始跟着丈夫学习绘画。由于有小时候的底子,加上自身的艺术天分,赵君进步得很快。不出几年时间,作为一个业余绘画者,她不仅同专业画家一同参加了乌鲁木齐市在文庙举办的画展,并且还获了奖。但是,赵君并不满足,她更加努力地向着艺术之峰攀登。
婚后的小两口还像恋爱时一样,休息日出去采风。走的地方多了,赵君越来越惊讶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灿烂与神奇。那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场面,总让赵君有一种想要把它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于是赵君不停地作画。可是,在画纸上跃然而出的人物和场景,总让赵君觉得少了乡土的底子,她觉得不应该在纸上作画,在“土”上表达更合适。如果能找到一种朴实、粗犷的“土纸”作画,就太完美了。但是,上哪里去找她想象中的“土纸”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外出的赵君见到了村民们院子里放着的葫芦。平日里她并没有太注意这种普通的东西,但在那一刻,当她拿起葫芦仔细端详的时候,葫芦那土一样的颜色,那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粗笨的外表,让赵君一下子找到了“乡土”的感觉。她知道,自己苦苦寻找的“土纸”就是它了。
于是,赵君开始用画笔在葫芦上作画。可完成了一幅作品之后,赵君想要的乡土气息却还是没有完全被表达出来。到底还有什么地方不对呢?久久凝视着自己的作品,赵君猛然发现,是线条,是画笔表现出来的线条太过精细了。可是不用画笔,怎么能作画呢?不用画笔,用什么才能在坚硬的葫芦表面作画呢?除非用火,火焰可以在葫芦表面留下分明的痕迹,由此赵君想到了烙铁。可是想想容易,实际操作的难度却相当的大。赵君有点气馁了。这时,丈夫发话了:“试一试吧,你一定行的!”有了丈夫的鼓励,天性执著的赵君开始了艰难的求索之路。拿惯了画笔的她刚开始拿起烙铁画画太不习惯了,一点感觉都找不到。然而,烙铁在葫芦表面留下的痕迹是那样的原始、天然,就像大自然的画笔不经雕琢的描绘。赵君找到感觉了!她潜心摸索着,创作着。在“牺牲”了200多个葫芦后,赵君终于成功了!
刚开始时,完成一幅作品需要半年之久。时间长了,掌握了在葫芦表面烙画的技巧之后,赵君的创作速度加快了。现在,一幅作品的完成只需10天左右的时间。
赵君用烙铁烙出的画线条粗犷而不失优美,和着葫芦本身的质朴,散发着浓浓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生活的许多场景。2005年1月,赵君的葫芦烙画在乌鲁木齐市美术馆展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参展的艺术家们纷纷向赵君表示祝贺。
然而,在赵君的心中还有一个梦想:用作品传播和诠释新疆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为此,赵君开始在乌鲁木齐市外地游客聚集最多的地方——国际大巴扎展示自己的作品,也顺便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收益。但是,由于一只高约50公分的烙画葫芦售价在1000元左右,加之普通大众对这种艺术的感受还很有限,多是行家里手和一些对新疆特色文化情有独钟的外国人对此爱不释手。
赵君觉得,艺术是相通的,大家能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共鸣本身就是一种缘分,于是,她辛苦创作的100多个葫芦大部分都送了人。美国、意大利、日本等的一些游客都是赵君的惠赠者。赵君希望通过他们,能把新疆的特色文化带到国外,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走进新疆。
事业的成功并不影响赵君对家庭的经营。丈夫马文彬性格直爽,赵君则有着一颗童心,两人在一起很快乐。赵君坦言,在家中是她顾家,而丈夫顾她。当她为了家里的琐事忙碌时,丈夫则在身后为她“鞍前马后”地操劳。因此,赵君觉得自己非常幸福。B型血的她在家里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小女人,爱洋娃娃的她家里堆满了各种可爱的洋娃娃,每当她有了新的收获和成功时,她都会给自己买一个洋娃娃作为奖励。她说,女人一定要充实自己,要对自己好。这样才能长久地拥有爱和幸福。
业余时间除了去采风,赵君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每一两个月就会去一次。学医的她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义务为社区的老人看病,慰问贫困家庭和人群。赵君觉得,对他人付出自己的爱让自己感觉更充实。她说:“社会给了我许多,我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付出自己的爱心。”
现在,除了自己的诊所,赵君还和丈夫共同经营着他们的收藏品店——楼兰人家。赵君说,有时候想到过去的经历会让她黯然流泪,觉得命运对自己实在太苛刻。然而,没有那些苦难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所以赵君觉得,苦难其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历经风雨的她也学会了更加宽容、平和地面对一切。回忆起亲生母亲在她17岁那年要接她去美国,而她决绝地对母亲说:“我的母亲已经死了!”时,赵君感慨地说:“现在的我已经理解了她,原谅了她,并为我当时的少不更事感到内疚。”赵君深深地希望在大洋彼岸的母亲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而给了她博大母爱的养母,更是赵君心中永远的牵挂,她说:“母亲如果知道现在的我活得这般精彩,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赵君的人生箴言是:梦想的实现靠的是顽强和执著。对所有自强不息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责编/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