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记忆一句俄语句子“ona boshla bagubats wodu她去买水了。”
实验目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心理语言学流派认为,用机械训练的方法不能学会语言。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人们是由于社会交流的需要才学会语言的。现在一句孤立的话,又是人们不熟悉的俄语,尽管不断重复,最终仍无法记住。试图通过本实验证明该立论成立。
实验意义: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能否达到学习语言的目标,在教学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事前设想:做一个小样试验,若结果一面倒,则可预测大样的结果,为今后的大样积累经验。
变量选择:1. 俄语。被试都不会,必须从零开始学习。最后结果较为客观公正。
2. 时间,三次密集测试以检验短期记忆,一次间隔很长以检验长期记忆。
3.人数五人,均为语言教师。
实验步骤:1.第一天先用录音机录下一句俄语“ona poshla pokupastwodu她去买水了。”分别放给被试反复听,反复重复直到掌握。
2.第二天检查被试掌握情况并作纪录,做完记录后再放给被试反复听,反复重复直到掌握。如此连续三天。
3.一个半月后再如上测试一次,并作纪录。
数据处理:1.掌握程度分为四等ABCD,A为最好,D为最差。
2.A的标准是无论流利与否,在两分钟内答出被试句子,发音(辅音及元音)正确;B的标准为说错一个词;C为说错两个词;D为三个词以上。
3.测试结果取四次的算术平均值。
4.测试两种情况,一种被试允许用音标把音写下帮助记忆,另一种被试不被允许用辅助手段。
指导语:我正在做一个实验,请你记忆一句话,问你四次,看你能否记住。请保持平常心。
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
1.从上表左边结果可以看出,用笔帮助记忆的成绩很好,且经过一个多月仍能保持,可能说明语言输入是多信道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的总和。字形可以激活读音,该结论或许能为教学提供借鉴。
2.表右无笔辅助的成绩很差,说明被试者不能记住。
3.总结:上表左右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第一,在被试者方面,由于取样数量、测试难度、厌恶性、激励、动机等涉及的心理因素极端复杂,被试一般无心试验,可能影响准确性;第二,在实验设计方面的缺陷。由于人脑的复杂性,实验中难以兼顾所有变量的选择及控制。例如:被试对象是语言教师,如果换成其它职业者又如何?一句话与整个语言有什么差别?假设能记住一句话,能否在实际情境中灵活使用这句话?等等,说明实验结果的价值有限。
无论如何,这是一次朝着语言研究方向努力的尝试。
(蒋小棣,北京语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现职为香港愉景湾国际学校中文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