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楚涵
今天,从绿博园回来,我不仅了解了各个国家的特色,还采购了一样可爱的小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的名字叫“豆逗”,是不是很有趣?其实它真正的大小,并非一般的豆子,而是它的十倍;而且,也不是普通可食用的豆子,而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迷你养殖盆。“豆逗”的外形像个鸡蛋,只不过是人工做的,里面则是植物的种子,和生长所需的养料。要想让“豆逗”发芽,必须要敲碎“鸡蛋”的一头,然后每天让它吸饱水分,晒晒太阳,十天后便会发芽。一想到自己养殖“豆逗”,便又兴奋,又紧张,因为我承担着培育一个新生命的重大责任。
第一天(10月12日)
一大早,我便起床,来到客厅,从包里拿出“豆逗”,看看有没有被水瓶“泰山压顶”给挤烂掉,还好,安然无恙。于是,我来到茶几前,将“鸡蛋”竖拿着,尖头朝下,在桌边轻轻一敲,原以为OK了,可它却一点变化也没有,我又用劲敲了一下,可“豆逗”却仍然一点反应也没有。我急了,用尽所有力气狠敲了几次都没有用,都快敲出9级地震了。没办法,我只好一会儿在墙上磕磕,一会儿在椅子上碰碰,能试的办法都试了,就差没放在嘴里咬上一口了。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丢下“豆逗”,转身就走。心想:你这个不听话的小家伙,明天再来收拾你!
第二天(10月13日)
下午,我刚写完作业,便把“豆逗”拿到桌前,端详了好半天,突然灵机一动:我为何不在“豆逗”的“外衣”上画些图案,让它显得更独特呢?于是,我拿起彩笔在“豆逗”的一面画了一个俏皮的男孩,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而另一面则画了一个文静的小姑娘,长长的秀发,浅浅的微笑。中间的空位是鲜花和草地。原本普通的“豆逗”立刻变得光彩焕发。我拿着它,随意碰了一下桌角,意外的是“蛋”的顶部居然碎了。我当时真是又生气又高兴。前一天费了那么大的功夫都没有成功,而今天却如此容易就做到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豆逗”这名字起得也真好,它的确很会“逗”人。虽然敲破“蛋头”是件很简单的事,但也是成功的开始啊,对吗?
写到这儿,虽然才过去两天,“豆逗”可能还要过八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发芽。但是我会一直精心呵护它,让它早日发芽,看看它的小主人和这美丽的大千世界!
……
第十天(10月22日)
自从我千辛万苦地敲碎了“豆逗”的壳后,我不仅精心呵护着它,还为它精挑细选了一套“家具”——一个小碟子,和一个迷你茶杯。我将它们放在对着窗户的桌前,让“豆逗”每天都能沐浴到阳光,享受微风的轻拂。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豆逗”还是安静地立在那儿,毫无变化。而我仍每天给它浇水,盼着它快快发芽。待到第十天早晨,我一起床就来到桌前。啊,“豆逗”真的如期发芽了!浮在沙粒上的那一点新绿是如此迷人,惹人喜爱,犹如一个可爱的宝宝舒展着娇嫩的身体。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当时心中的喜悦,今天在校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在思念着、牵挂着这个小精灵,这个小天使,它仿佛已融进我的生活,比世间的一切都要宝贵。
评语:
小作者把普通的“豆逗”当作一个珍贵的小生命去呵护,用细腻的笔墨将自己好奇、兴奋、失望、惊喜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描写得真实而又打动人心,让我们看见了她纯真的童心。更别出心裁的是,小作者将文章的重点放在敲壳上,不同于一般的种植,原来一开始的等待就是在养育新生命了。文章的缺憾在于敲开“豆逗”的过程写得过于曲折,方法介绍得很多,可以在选材时斟酌一下,再注意一些层次性就更好了。
★指导老师:杜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