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政府以实物划拨和经费投入形成的资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按国家政策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等形成的资产,包括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以下简称政府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之于民,用之于民,管好用好政府资产,是贯彻执政为民要求的政治责任。
政府资产总量大,分布广、情况复杂。加强政府资产管理,既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更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必须增强与管理任务相适应的过硬本领。
(一)着力探索和遵循政府资产管理规律,提高科学管理的本领。一要探索“谁来管”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变多头管理为扎口管理。这是管好政府资产的前提。加强政府资产的监管力度,必须科学划分财政和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职责:财政部门负责分配国家资源、提供政府资产主要来源,制定资产监管制度,加强监督;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则对政府资产行使出资人代表职责,具体负责政府资产管理工作,接受监督。这种体制,既有利于资产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规范化,又有利于实现资产监督与管理的分离以及财政的宏观调控。二要探索“管什么”的问题,着眼权属统一,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这是管好政府资产的根本。政府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系统或单位只拥有使用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政府资产管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目前,在政府资产管理上,使用者越位充当所有者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务必抓住权属集中统一管理这个根本,为顺利高效地实现政府资产管理的总体目标清除障碍,铺平道路。三要探索“怎么管”的问题,创新管理手段,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管理。这是管好政府资产的方向。在资产形成环节,要通过实施政府采购、推行基建工程代建制等,降低资产成本,提高资产质量。在资产使用环节,可试行租金制,即财政按政府“三定”方案核拨部门国有资产租金,资产管理部门按单位占有资产核收资产租金,节约留用,超支自负,从而有效遏制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占有的不合理的利益需求。在资产处置环节,要以拍卖、竞价租赁等方式,让政府资产实现社会价值。按商品交换原则,以价值补偿方式促进部门之间政府资产以余补缺,这对打破资产调拨的僵局,实现整体上的最佳配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二)着力营造和优化政府资产管理氛围,提高民主管理的本领。一要坚持为机关服务的宗旨,力求政府资产管理的决策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和拥护。要让政府资产占有使用的各方参与管理政策的制定,确保政府机构的运转成本控制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和社会公众都认可的限度内,实现成本与产出的最优化组合,有效地打消对管理政策的怀疑与反对。二要坚持靠机关管理的理念,力求政府资产管理的举措得到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在权属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一方面,资产管理部门要按照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确保机关享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和一定限度的处置权,非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进行调剂和处置。另一方面,鉴于政府资产大都具有特定用途和很强的专业技术特性,不同种类的资产的政策趋向、管理要求和发展目标各异,为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采取宏观协调、分类托管的方式,让各业务部门在规定权限内对所属系统资产实行分级管理,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参与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上下互动中推进民主管理。三要坚持受机关监督的制度,力求政府资产管理的成效得到最广泛的认同和满意。监督不力,是固有的政府资产管理体制最突出的弊端。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不间断的监督体系,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监督资产管理行为。要加强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完善信息统计、报告制度,通过动态公开的信息监控机制,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三)着力制定和完善政府资产管理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的本领。一要加快推进立法,实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必须法律先行。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推进立法,为政府资产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也是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政府资产管理法规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法规的形势紧迫,任务艰巨,我们要加快酝酿和积极推进出台这方面的政策法规,为依法规范地实施管理创造条件。二要注重建章立制,实现有章可循。加快制定出台系统配套的规章制度,为政府资产管理行为定规矩,为政府资产管理立法打基础。要明确规定政府资产管理工作程序,严格履行管理权限和报批报备手续,加强对政府资产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管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经常化;建立年度统计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政府资产存量、分布、结构、使用情况,为资产管理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与机关业绩挂钩的资产利用效益分析评价制度,通过将管理情况纳入预算拨款和管理人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管理绩效。三要坚持依法办事,实现规范管理。按合法程序制定出台的政府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必须毫不含糊地坚决执行。对政府资产管理规范、绩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激励,选树典型,带动面上工作。对违反规定、管理失范,造成政府资产严重流失或损失浪费的,要责令改正,并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撰稿人:徐东红、沈伟新、张圣峻)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