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伟 唐 华
相对于院长这个生硬的头衔,时明立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名儒将。黄科院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并且个个在科研项目中都有一套,当这帮水兵沙将的首领,时明立需要有的就不仅仅是气度了。作为水利部和黄委的第一批聘用制度改革试点单位,黄科院顺利完成了科研体制改革,为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力争自主创新的良好平台。
“黄科院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科技攻关,解决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众多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性技术及生产实践应用问题,为黄河防洪、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等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两个小时的采访,时明立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让我们看到科技在治黄工作中发挥的越来越大的作用,也逐渐把握了作为治黄科研平台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前进的足迹和理想的脉动……
关键词一:贴近生产
贴近生产在科研工作中并不算是个新鲜话题,但是如何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十五期间”,黄科院在选题上,紧密结合黄河治理开发的需求,提出了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人工塑造异重流的方案及下游扰沙关键参数和扰沙调度建议方案、研究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等,为黄河治理及水沙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李国英主任在听取黄科院年度咨询汇报后的评价是“黄科院的科研工作进一步贴近了黄委的中心工作,与生产的融合度大为提高;在规律的探索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关键词二:改制
“十五”期间,黄河科院逐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科学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
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了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全员竞争上岗及聘任制;分配制度上初步实现了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原则,注重实绩和贡献,加强绩效考核。为引进和留住人才,采取了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积极探索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加大了对有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力度,颁布执行了创新激励办法、先进工作者奖励办法。
关键词三:选才
近期,国家提出要建设“自主创新型”社会。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如何选才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来促进自主创新?做人事工作出身的时明立院长自有他的一番论述:
选才要更新观念。何谓人才?即有才学的人,也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学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勤奋。奋斗的历程不会一帆风顺,有成功,就有失败,因此,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且换个想法,失败的结果为其他人提供了警示,这条路走不通,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成果,一种经验。
要敢于大胆起用年轻科技人员。很多年轻科技人员思维更加活跃,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科技人员已经显示出了不可多得的创新实力。因此,在人才选用上,要打破资历、学历、年龄的限制。黄科院的老一代为治黄科研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些只能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供后人来“考古”参考,我们不能去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来生存,我们也要“栽树”,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要善于使用与自己持不同学术观点的科技人才。学术观点不同属正常现象。创新过程可能就是争论的过程,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才能够产生学术上的火花、理论上的突破。
要单项突破。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单项科研的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竞争优势的意义都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
百家争鸣这个当年在文艺界提出的交流方式,放在治黄工作中照样适用。对于治河问题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这些规律还没有真正的掌握,二是积累的资料有限或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合理,根据有限的资料研究的成果只能适用于局部,无法提出全局性的解决方案。为此,提倡百家争鸣,有利于科研工作者开阔思路,丰富治河思想。
关键词四:人才激励机制
科研要创新,首先要建立一个求实的更贴近生产需要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此,时明立院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这些年黄委所提交的鉴定成果,可以说80%评价为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黄河科研早就走在世界前列了。这样的评价机制不利于科研人员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成果水平评价决定于创新的水平,创新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要客观地评价创新,不能说原来用‘计算器现在改用‘计算机就是一种创新,这样,只会扼杀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另外,人才的培养方式也是创建良好的激励机制的一方面。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靠“拔苗助长”不行,“求全责备”更不行。人才培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关注,要给予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在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更多的方便,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五:“十一五”计划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治黄科研任重道远。面临新的发展需求,必须从全局、长远、科学的战略高度制定出黄科院科研发展战略,通过建立起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治黄科研体系,才能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引领治黄科研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谈到未来,时院长豪情满怀:“在5年内,力争使我院泥沙研究、水土保持等主干学科在河床演变、河流模拟、土壤侵蚀机理及土壤侵蚀模拟理论与技术等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保持或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围绕院提出的‘1334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建设创新型的研究院;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与国际水利水电科技发展前沿相结合;二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三是与治水新思路、新理念、新形势、新任务相结合;强化‘三种能力,一是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二是自主创新的科技研发能力,三是综合的国际国内科技咨询服务能力;实现‘四个一的目标,建立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科学、民主、创新、超越的院所文化,培养一支精干、协作、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争创国内一流的水利综合性创新研究院。创新工作、创新管理,调动全院职工参与,努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
(编辑/杨铁军)